Tuesday, April 25, 2006

职场观察:Be Positive (ZT)

文章来源: acme 于 2006-04-13


在美国公司文化里,有一点让我感到经常性的文化震动 (culture shock) 的是美国员工对Be Positive 的重视, 就是永远不能说“不好”, “没有”, “不行”, 之类的带有负面色彩的话. 若一个人给人总爱抱怨的印象, 在公司里, 即使不被炒鱿鱼, 也属于永世不得翻身的行列了. 顺便说一句, 炒鱿鱼 在英语里人们一般都不说 Fire (辞退), 而说谁谁被Let Go (被允许离开公司)了. Be positive 的程度可见一般. Be positive 我翻译成积极,正面,不知道是否还有更合适的译法,欢迎赐教。

因为英语不是我的母语, 工作中, 一些用语的细小地方, 常引起我很多的思考. 我刚调到一个组时, 我有一个老板,一个下属. 想向老板了解这个下属的情况. 就问老板我下属的强项和弱项 (strong point and weak point), 我之前还想了想我的问题, 觉得若问优缺点(advantages and shortcomings) 就不够正面. 谁知老板的回答是 “her area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is ….” (她需要更上一层楼的地方是…)

上级对下级总是经常性地, 夸张性地给与表扬. 我刚开始在美国工作时, 整天被夸的兴致勃勃的. 后来自己当个小头了, 管理培训第一章讲的就是 “Positive Reinforcement” .

其实作下属的, 也要锣鼓听音儿, 要仔细分辨哪句是真的表扬, 哪句是暗的批评。 有的人整天觉得老板对自己很器重, 忽然有一天被Let go了还百思不得其解呢.

进而联想到美国社会,实际也十分讲究用正面语言包装事实。 胖不是Fat, 而是Full Figure; 穷不叫Poor, 叫Financially Challenged; 老人不叫Old People, 而是Senior Citizen. 最逗是在电视剧里, Rachel 怀孕后, 性欲增强, 她称自己是 sexually charged, Joe 一语道破, 其实不就是horny嘛.

用一个小笑话作结. 旅店老板告诉伙计, 永远不要对客人说 “No”. 有一天他刚好听见一个伙计对客人说 “No”, 很生气. 批评伙计说, 我怎末教你的?! 不是告诉你永远不要对客人说 “No”! 客人问你什莫了? 伙计: “他问我明天会不会下雨.”

Monday, April 17, 2006

华人在北美人眼里究竟是什么样子?

华人在美国人眼里究竟是什么样子?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以及一些东南亚国家外,恐怕美国的华人最多了,目前至少有数百万。就拿洛杉矶来说,它可称华人最大的聚集区。有人说洛杉矶有华人80万,也有人说是90万,甚至还有人说有100多万。到底有多少,谁也说不清,连美国政府也是一笔糊涂账。据美国官方统计,有65万。不过这个数字显然极不准确,因为它并没有包括许许多多非法偷渡的人蛇、短期访美滞留不归的人员以及变动不居的盲流人口。

这里的华人有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甚至更多代……,其先祖一直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来北美淘金、修铁路、做苦力的广东台山人。这些华人有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来的,也有从日本、韩国、越南以及东南亚地区来的,还有从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转道而来的。这其中,大陆客主要是改革开放以后来的。这些华人有合法的、非法的、半合法半非法的,有留学的、做正当生意的、隐居当寓公的、搞政治避难的、铤而走险作奸犯科的。大部分都是一心追逐所谓美国之梦。

华人在美国人(严格说来是其他美国族裔,如白人、黑人以及拉丁裔人等)眼里是什么样子的?美国人对华人的印象,大致有四个主要来源:旧中国城、新中国城、校园、高科技行业(其他还包括遍布美国各个角落的中餐业〕。这四个来源很自然地造成了美国人对华人刻板的定型(Stereotypes)或原型(prototype)偏见。

旧中国城(老唐人街)的华人,不管他们是什么时期来美的,永远是移民的第一代,因为新来的移民不懂英文,不懂美国文化,无法融于主流文化,只能聚集在传统的华人区。他们最早来自广东沿海(如潮汕和台山地区)或福建沿海(如闽南)一带。至今已有大约160多年的历史。旧中国城由于历史的沿袭和地理格局的局限大都非常脏、破、乱、闹。据有关的也许带有偏见的评价,这一类华人主要有以下特点:
1)属于南方华人,多半身材矮小、尖瘦脸、面灰黄、深眼窝、厚嘴唇、小鼻头,动作快捷,说话声音大,而且喜欢拖长音;
2)很能吃苦耐劳,但文化不高、眼光不远,大都从事餐馆、洗衣店、杂货店等各种分散型小买卖;
3)法治观念不强;
4)不太注意公德;
5)自成一体,几乎与美国主流社会格格不入;
6)颇重义气,讲究传统的习俗和规矩;
7)宗族观念强,常以某姓氏为亚文化的聚集纽带;
8)封建帮会起着很强的社区控制作用,不少人喜用非经济手段牟利,甚至有一些人处于黑白道买卖之间;
9)男性的大男子主义观念较浓厚,但对家庭有很强的责任感,相对的,女性则多处于依附地位;
10)善于趋利避害,往往可以在不张扬的情况下保护自己并获得利益;
11)比较信奉佛道或“黄大仙”一类的某种地方传统宗教,多数相当迷信;
12)不太注意卫生,不很重视教养,有不少不良习惯;
13)太多的时间用在吃喝上;
14)不少人好赌、好嫖,也有的人吸毒。

新中国城主要是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兴起的新型华人社区,以大洛杉矶地区中俗称小台北的蒙特利公园(Monterey Park)市以及阿尔罕布拉市、阿凯迪亚市、钻石吧市、胡桃市、喜瑞都市等为代表。最初由港台的新移民组成。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新移民也越来越多。新中国城的新华人移民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这些人中的大多数在原住地时,或因原本家底颇丰,或因经济起飞而暴富,或因黑白道生意而发迹。由于政治经济等多种原因,有的是来避难的,有的是功成名就来当“寓公”的,有的是来制造狡兔三窟的退路,有的是来“洗钱”转移财产的,当然也有一部分人雄心勃勃,是来图更大发展的。总之,他们比较富裕、成功,背景复杂,素质和教育水平也比较高。
2)这些人来到美国后,比旧中国城的那些老移民眼光要远,手笔要大,注重科技,更接近现代化都市的要求。他们所经营的生意比老移民更多元化、更广泛,规模也大得多。
3)对美国主流社会的接触面比老移民广泛和深入得多。
4)在继承中国文化传统方面,比老移民表面上要“高雅”一些。
5)对华人内部政治分野和敌对的意识较强。
6)对在美国参政的意识比较强。
7)对钱更带有资本化的理念。
8)容易在经济政治的大方面上违法。
9)有更大的物质欲和更奢侈的享受观。不少人由于钱财丰厚,住豪宅、开名车,出手阔绰。
10)不少人富而不贵,为富不仁,不注意回馈社会。

校园的华人主要是二次大战后从大陆(如西南联大等)来美的留学生、1949年以后从港台或其他海外地区来的留学生,以及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后来美的大批留学生甚至还有所谓小留学生,此外还有当地华人成为学生的下一代。

据有关评价,这一类华人主要有以下特点:
1)聪明勤奋,大多在数理化以及工科医科等学科领域出类拔萃;
2)相当多的人不太热衷社会公益活动,往往给人以书呆子(Nerd or Bookwarm)的印象;
3)由于不太注意体育运动,一些人身体不强健,甚至瘦弱;
4)相当多的人持比较现实的功利目的,对人文和社会学科不感太兴趣;
5)善于考试,但读死书的多,具创造性的人才少,相当的人仅能成为某个行业的专业机器,很难有大的成就;6)表面上扎堆抱团,但并不像日本人和韩国人那么有团队精神;
7)相当多的人不太能够与美国其他族裔的学生融合在一起。

一般说来,高科技公司中的华人多是各自进入职业市场后的校园华人,比较年长成熟,但分散而自成一体。据有关评价,这一类华人主要有以下特点:
1)教育层次高,熟悉和胜任本专业的工作;
2)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的限制,相当多的人很难进入高级管理层;
3)相当多的人明哲保身,消极的个人主义,只想搭便车,不注意积极争取个人的权益;
4)同胞之间的内斗、猜忌和排斥常常严重于其他族裔,常有“一山不容二虎”的心态;
5)相当多的人理论性较强,应用能力不一定强,鲜有创造性,不少仅为职业机器;
6)相当多的人不能有效地融入主流社会;
7)相当多的人喜欢单干,而不喜欢合作;
8)相当多的人仅注意个人事业,不重视回馈社会,不热心公益事业;
9)相当多的人显得文弱,而缺乏朝气。

在美国人眼里,对华人比较正面的评价是:
1)注重家庭价值,责任感强,遵守男人和当家长的承诺;
2)感情内在、细腻、相对忠诚;
3)男性对女性比较舍得花费,不太计较利益得失,不像美国男人在经济上分得很清;
4)讲义气,重信诺,人情味浓,重视社会人际关系;
5)心理素质很独特,有很强的坚忍力和克制力,不容易情绪用事,变通的能力很强,较容易适应各种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例如在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中,几乎都是白人和黑人而找不到华人,因为后者总可以放下身段以求谋生;
6)工作兢兢业业,吃苦耐劳;7)智力优秀,反应敏锐,领悟力快;8)动作灵活快捷,容易掌握各种技巧性的运动。

对华人男性的主要负面评价是:
1)相当多的人不重视男女平等,有一定的大男子主义;
2)相当多的人不善于浪漫的外在表现,不太注意仪表和包装;
3)相当多的人不注重体育锻炼,身体不够强壮;
4)相当多的人过于强调烹调的口味,而不注意健康食品,因而往往显得营养不良;
5)相当多的人不太注意卫生,不太注意养成良好的教养和生活习惯;
6)相当多的人不太热心公益事业,也不太注意社会公德;
7)相当多的人法律观念不强,凡事喜靠人事通融;
8)相当多的人创造力不强;
9)相当多的人过于依赖金钱和物质利益来吸引女性。

在美国,华人女性很容易成为违法和犯罪的受害者。在这里,我们必须多用一些笔墨来分析一下华人女性。与美国女性以及其他各国女性相比较,一般说来,在美国人眼里,华人女性有下列特点:
1)性情温顺,待人贤惠,处事得体,任劳任怨;
2)家庭观念强,对丈夫和子女很会照料;
3)教育水准比较高,文化素养比较良好;
4)持家勤俭有方,善烹调和料理家务,理财较为精明;
5)注意为妻贞操,感情比较专一,不容易情变,能使家庭稳定;
6)身材苗条,皮肤细嫩,面容显得年轻,似乎不易见老;
7)某种生理体质和心理感情特征易使男性产生性满足感;
8)感染“艾滋”病毒的可能性较低。

美国人对华人新女性移民有以下看法:
1)比一般的美国女性要有心机得多,做事更有策略,更有现实的理性和生活的逻辑,往往以退为进,善用迂回战术,最后总以某种韧劲儿达到自己的目的;
2)婚姻观较现实,不少人有明确的物质目标,如绿卡和经济保障等,但不一定建立在真正的爱情基础上;
3)金钱感强,但财产的法律观念却不算太强,也就是说,在目前的阶段,比较注意眼前利益,而不像美国女性那样更注意权益的法律保障;
4)社会适应性强,比华人男性更容易融入西方文化,但不少人缺少对西方文化的深入了解,盲目模仿性较强,在很多方面,甚至连美国女性都自愧不如;
5)相当多的人不像想象的那样保守,而是相当惊人的性开放,甚至比美国女性容易上床得多,并且不做任何的防护性措施;
6)相当多的人对婚姻和感情的忠实程度不再像传统的华人女性,经常也会像不少美国女性那样,容易感情转移,但常常是从物质需要出发,遇到更富有或经济更靠得住的,便另谋高就;
7)在某些价值观上与美国女性接近,但在人格和身体方面仍有差距,不少人仍注重吃喝玩乐等纯粹声色的享受,而不注意多元化的精神情趣和体育锻炼;
8)相当多的人比较注重形式上的独立和自由,而忽略真正人格上的独立和自由,往往表现为一种消极的个人主义,而不是积极的个人主义,即并非自觉、主动和有意识地把自己作为整体女性的一分子去争取权益,而只是为自己捞一点儿暂时的利益;
9)相当多的人比较注重外在的“浪漫爱”,而忽略发自综合精神修养的内在“浪漫爱”,往往会被某些西方男子的表面包装所吸引;
10)由于本国社会的开放,尤其是来美生活方式的变化,感染“艾滋”等各种性病的可能性比以前高了很多。

拿最后一条来说,亚裔和华裔女性患“艾滋”病毒的比率越来越高。为引起人们重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神经精神研究所的华裔心理学家陈雅珊博士与该校其他专家合作,摄制了有关亚裔女性与“艾滋”病毒的影片。这部影片让观众触目惊心。陈博士告知,“艾滋”病毒在女性中严重蔓延,自1991年以来,美国女性 “艾滋”病毒患者增加了250%,其中亚裔和华裔女性患者也随着急剧增长。通常来说,华裔女性羞于同性伴侣谈论性病问题,更鲜有人遵循性安全程序,即在发生性关系之前,各自进行血液检验,在得知结果以前,必须带保险套。而调查发现,很多华裔女性担心这样做会破坏浪漫的情爱关系。

新时代的华人女性,当然不再会像她们的母辈和祖母辈那样,按照从前的面貌生活,但在面对整个社会转型和个人生活转型的多岔路口时,难免有何去何从的抉择。有人指出,这种复杂的情境,使华人女性更具多重性性格,更扑朔迷离、难以描绘。华人女性并不比美国女性有什么特殊的法宝来保护自己,相反,在美国男人看来,她们比其他族裔的女性,尤其比白种女性,更少自我防护性,意志和体质都弱得很多,没有什么临场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她们不会说“不要就是不要”,带她们上哪儿去,就上哪儿去,不少人都是第一次约会就发生性关系,甚至事后都不知道对方是什么人,也不知道什么是起码的“安全性交”。由此看来,在美国的华人女性,在与美国男人的约会中,是否人身安全,是否会得病,是否会遭难,全靠“自求多福”了。

当然,所有上述所谓对华人的评价,可以说大都出于某种定型或原型偏见,无论从人种的角度、地理分布的角度、地区文化的角度,还是从其他社会政治的角度,都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模式来评价华人。例如:中国大陆北方人和南方人、大陆人和台湾人,汉人与少数民族的人,或在体质特征上,或在思维和行为特征上,都有着相当的差异。

美国人常常把华人一类的亚裔看作“模范族裔”。在一些社会人士和专家学者看来,这未必是件好事,有时甚至可能带来不利后果,其中之一就是可能形成某种刻板形象的代名词。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乐顿(Fullerton)分校组织的一次讨论会上,亚裔问题研究的学者们就多数认为,亚裔的刻板形象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当然美国社会认为亚裔男性的形象更是相当地刻板,如只是数理好、能赚钱,不问政治、人文精神不强等。不过以笔者的意见,这些偏见不能单怪美国人,华人自身应该更多地反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华人来到北美,呈现出一种更加多元的状态,此外,越来越多的北美人访问过中国,因而对华人也有了更为立体和多角度的观察,这一切都会使人们对华人的定型偏见有所改观。

转载万维读者网

Friday, April 14, 2006

美国十大热门职业排行 软件工程师最吃香

文章来源: Money 于 2006-04-14

根据最新一期《钱》杂志的调查,现今美国最吃香的工作非软件工程师莫属,不仅在未来十年就业机会成长展望最佳,一般高阶软件工程师的年薪约有六位数(美金)之谱。另外,排名二、三名的大学教授和财务顾问也享有相对优越的收入水平。不过,该份调查也显示,待遇愈好的工作通常也伴随着相当大的工作压力。

即将出刊的美国《钱》杂志(Money)5月号揭露一份最新美国最佳工作排行榜。这份由Money和薪酬顾问公司Salary共同进行的调查发现,当前美国最吃香的工作就是软件工程师,其次依序是大学教授、财务顾问、计算机资讯工程分析师和房地产鉴定师等。

Money这份调查涵盖的工作,主要是未来十年就业机会成长率可望高于平均水平,而且教育程度必须是大学毕业以上。就业成长率和收入水平显然是这份调查主要的衡量指标,但诸如工作压力和时间弹性等特殊因素也都列入评估当中。

  据Money的这份调查,软件工程师的就业机会成长展望最为看好,而且平均年薪都有八万美元的水平,最高阶的工程师年薪还可达六位数。Money杂志指出,软件工程师的需求几乎存在于所有不同的领域,因此这份工作才会成为美国成长最快速的工作之一。

不过,软件工程师的专业门坎也比其它工作高,例如设计或开发计算机程序的工程师都必须具有相当高阶的数学能力,而且要能想出一些创意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这类工作的沉重压力也常让不少年轻工程师提早步入中年。

其次,大学教授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Money杂志指出,随着美国小区大学和专业性课程愈开愈多,大学教师的需求也逐渐增加。这类工作最令人称羡的是弹性的工作时间。大学校长的年薪可能高达55万美元,但多数教授的薪资仅有校长的一半。

另外,财务顾问也是一项前景看好的行业。高阶财务顾问年收入大概是二十万美元起跳。而且,如果不依附在任何大型机构,这也是一份可以在家工作的自由业。

除了前三个最吃香的工作外,计算机IT分析师未来几年在就业市场上也是相对热门的职业。新进IT分析师年薪大约是六万美元,但资深的数据库分析师和IT经理就有六位数(美金)的薪资水平。

此外,在美国房地产市场还称热络之际,房地产鉴定师的需求似乎也持续上扬,而且目前这个行业也还不像中介商人力市场那么饱和。薪资中上的鉴定师年收入大约是13万美元。

Top 10 best jobs
MONEY Magazine and Salary.com researched hundreds of jobs, considering their growth, pay, stress-levels and other factors. These careers ranked highest.
1. Software Engineer 6. Market research analyst
2. College professor 7. Computer IT analyst
3. Financial adviser 8. Real Estate Appraiser
4. Human Resources Manager 9. Pharmacist
5. Physician assistant 10. Psychologist

http://money.cnn.com/magazines/moneymag/bestjo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