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19, 2005

背投电视寒流中的行动:国内厂商无一放弃生产

《电器》杂志 作者韩敏

2005年07月19日


  国内厂商在2005年推平板电视的动作一浪高过一浪,这和2002年几乎所有的彩电厂商都喊着要推背投电视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经历过一波三折的选择之后,几乎所有的国内厂商又都将自己的宣传押在“平板”之上——在看似“四面楚歌”的中国市场,背投电视究竟会何去何从?  

长虹和TCL在CRT及背投电视产品上的销售量曾是业内公认领先的,但2004年长虹和TCL在平板电视产品上的销售数据却相对靠后。长虹和TCL不会自甘落后,一直号称CRT老大的长虹也在2004年12月宣布进军平板电视领域,并且一投资就是10亿元。今年6月初,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也对外披露,TCL将在新加坡建立平板研究中心。“TCL将在平板电视方面形成两大层面的研发体系:在OLED、FED 等前沿性技术进行战略研究与开发,并进行技术储备;在液晶、等离子方面进行应用性研发,致力于关键性指标的突破以及个性化的设计。”TCL有关负责人透露。  

国内所有的厂商都高调重视平板电视,是否意味着背投电视产品将迎接市场的寒流呢?“这次国内厂商都开始推平板,应该说是比较统一的,但事实上,背投电视仍旧是某些厂商盈利的支柱性来源。”长虹营销管理部市场策划部部长陈桂青认为,背投产品特别是CRT背投产品在中国市场将有很长时间的生命力,在背投领域,所有的厂商仍然在较量。“厂商都说推平板,但有哪一个放弃背投产品呢?”。 
 
寒流中的行动 
 
如陈桂青所言,国内并没有一家厂商完全放弃背投电视的生产,尤其在光显背投(DLP、液晶背投及LCoS)领域,有些企业显然还在加大投入力度。6月11日,TCL与汤姆逊的合资公司TTE高调宣布了酝酿已久的“鲲鹏计划”,欲借拥有核心技术的DLP微显背投,与等离子、液晶三分天下。TCL多媒体事业部总裁史万文表示,TCL欲通过在北京、上海、广东广州和深圳、江苏南京、浙江杭州6大城市几乎超过50%的降价幅度,启动中国44英寸以上超大屏幕DLP微显电视市场,同时启动第三代DLP微显示技术研发计划,全力推动80英寸~120英寸DLP微显电视量产,矛头直指全球DLP微显电视市场的老大三星。据悉,从2000年至今,DLP电视的关键部件DMD芯片采购价格已经下降了70%以上,因此整机价格也有了下探的空间。TCL有关负责人表示,由于TCL与汤姆逊的良好合作(汤姆逊、TI建有联合实验室),TCL完全有能力拿到DLP背投最先进的技术,做强DLP背投产品。  

德州仪器DLP亚洲区业务总监白瑞克(Eric Braddom)在接受《电器》杂志采访时透露,包括6个国内品牌在内的,超过9个电器品牌,及28个型号的DLP光显背投电视可通过广泛的销售渠道购买到。国内很多的电视机厂商都已在中国市场推出光显背投电视,包括TCL、创维、夏新、海信、长虹和上广电,他们占据了国内市场28个电视型号中的18个。中国市场上的国际品牌包括LG、三星和丽讯。目前,75个不同型号的DLP电视在全球11800个零售点销售。  

而事实上,早就高调力推液晶电视的创维也一直在关注DLP领域。在TCL宣布“鲲鹏计划”之后,创维显示技术公司总经理陈坚就对外界表示,创维是国内最大的DLP背投生产企业,创维在DLP背投市场的位置不易撼动。自2004年4月创维与德州仪器在深圳建立了DLP联合实验室至今,创维-TI联合实验室共研制出8款新产品,最大尺寸做到72英寸。目前创维已经形成了包括43、46、50、52、60、62、68、72英寸等尺寸在内的高端全数字光显背投产品阵容。  

微显背投彩电的另一种——液晶背投也正在市场上呼风唤雨。这种用小片液晶来投影的背投彩电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爱普生、三洋、索尼等日本厂商手中。三洋电视销售本部长刘副介绍,早在2004年4月,三洋就推出两大系列6款业界最薄、最亮的“环保先锋”液晶背投产品,率先激活液晶背投市场,并迅速占领市场。三洋内部人士透露,2004年,三洋的高端电视销售近50万台,大部分都为液晶背投。  

而国内另一大彩电企业康佳也在2004年年底宣布结盟爱普生,共同推广液晶背投。康佳集团有关负责人向记者风趣地表示:“和哪种技术结盟,其实就像找对象一样,一看对眼了,就合作了。在目前的情况下,很难确定哪种技术更有优势,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放过机会。”  

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秘书长赵汉鼎对记者表示,从去年开始,市场上不断有“背投电视是过渡产品”的传言,这错误地引导了消费者的购买倾向,对背投电视来说是不公平的。虽然背投电视在显示设备优势方面受到等离子电视、液晶电视的严峻挑战,但并不表明背投电视就将被淘汰。在背投产品中,目前主要有传统CRT背投和液晶背投、DLP背投三大阵营,其中后两者又称为微显背投。赵汉鼎指出,微显背投正在与平板电视的较量中得以优化,不仅不是过渡产品,而且是极有生命力的产品。索尼(中国)传媒公共关系部曹晓群也对记者说,说背投电视是一种过渡产品是不合理的,无论是DLP背投还是液晶背投,目前上市的产品都支持高清格式,而在分辨率方面也显示了一定的优势。  

而对于传统的CRT背投,业内人士都认为短期内仍然是市场销售主流产品之一。“CRT背投仍然是销售额的主要来源之一。”陈桂清说,这种产品目前主要在二三级市场销售很好,而二三级市场在我国是非常重要的市场。“你去哪个电器卖场,都能看到这些品牌的CRT背投,谁都在做,只不过不代表高端形象罢了。”陈桂清表示,在未来几年内,CRT背投仍将有很强的生命力,在饭馆、小商店等公共场所,CRT背投物美价廉的优势暂时还无法被取代。  

大屏幕给微显背投机会  

“在50英寸以上的超大屏幕领域,液晶背投有着明显的价格优势,同尺寸的液晶背投电视价格仅为等离子电视的一半。而且,液晶背投在40~70英寸屏幕之间的技术已经非常稳定和成熟。液晶背投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大屏幕以及高清视频显示方面的需要,而且具备数字电视的一切功能,屏幕方面兼有液晶电视不辐射的优点。”据刘副介绍,市场上80英寸等离子电视的价格在20万元以上,但56英寸液晶电视价格也达到16万元,而56英寸液晶背投的价格则只有2万元左右。所以在50英寸以上的大屏幕电视市场,液晶背投具备价格竞争优势。  

刘副强调,三洋首先在中国推出液晶背投产品,是结合中国城市家庭关于高清晰、美观、大屏幕电视的消费需求。现在,三洋液晶背投画质可达到“三种高度”:高分辨率达276万像素,高对比度达1000∶1,高亮度达500cd/m2——液晶背投是名副其实的“高端不高价”产品。三洋液晶背投拥有“VIZON光学系统”,在日本还成立了专门的液晶背投研发部,目标是不断开发新的产品,降低成本,扩大市场占有率,预计明年将推出65英寸的液晶背投产品,稳固液晶背投的代表企业形象  曹晓群也表示,由于液晶背投核心部件在整机成本中所占的比重没有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电视那么大,所以电视机制造厂商对于微显背投成本控制能力比较大,未来成本下降也有一定空间。索尼不久前停止了对外供应液晶背投芯片,就是为了转向自有品牌液晶背投的生产,并调整液晶背投的价格。曹晓群指出,无论是液晶背投还是DLP背投,在屏幕尺寸发展方面,潜力都非常大,所以,在大屏幕液晶背投电视领域索尼完全有可能增加新的产能。  

“美国市场调查公司NPD的数据显示,2004年光显电视在美国大屏幕电视市场的占有率从8%窜升至18%,超过了等离子电视。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的大屏幕电视市场,三星、TCL这样的制造商现在正向消费者提供42~65英寸的光显电视,在中国大屏幕市场,微显背投也将更有竞争力。”白瑞克说。  

“我们依然重视DLP产品,特别是在大屏幕领域,例如教育领域用的投影器材及豪华别墅用的超大屏幕电视。”陈桂清表示,由于性价比良好,在大屏幕电视市场的竞争上,DLP背投将具备良好的竞争力。TCL有关负责人也表示,TCL推广DLP背投,主要是面向家庭影院市场。  

据创维新闻发言人沈健介绍,今年2月,在创维牵头下,上海永新、美国德州仪器、德国卡尔蔡斯和飞利浦等DLP产业链条上的业界巨头在深圳成立了“产业联盟”。根据联盟内部多次“讨价还价”,上下游厂商为推进DLP市场的进展,对如光机、屏幕、机壳、电路、包装等配件价格,进行大幅度的下调。其中最高降幅达到了40%。而创维也决定用3个月时间进行市场培育,在5000个终端进行了演示,开发一体化陈列方案。“上游一旦降价,成本就降低了,价格也会下降,性能又不错,竞争力也就上来了。”业内人士这样评价这次降价。  

DLP背投领域较大的生产厂家三星打算今年年底在中国市场上市80英寸和120英寸的DLP背投电视。“在大屏幕领域,DLP背投的性价比及性能优势都非常明显”三星中国营销经理李明旭说。  

赵汉鼎还介绍说,微显背投产品在一两年内将会有很大的发展,此前一直困扰背投生产厂家“背投灯泡(UHP)”寿命问题,也在近期有了新的进展。据悉,现在微显背投用的灯泡寿命在6000~10000小时之间,而且,这些UHP的生产技术多在国外厂商手中,维修不方便,且价格较贵——现在,上游厂商已经把价格降下来了,原来2000~3000元的UHP降到700元左右。而在2004年年底,日本光学株式会社成功使用了LED(寿命很长)做微显背投的光源,这将大大提高微显背投的市场竞争力。  

产业链与国产LCoS希冀  

在微显背投的三种常见产品中,LCoS是近期不经常被提及的一种产品。据悉,这种产品前几年曾经有很多厂家参与研发,但最终都没有投入批量生产。“很多有名的技术和消费类电子制造商都曾尝试过开发LCoS技术,英特尔于去年放弃了;飞利浦虽然以其Cineos品牌推出了三款基于LCoS 的电视机,也终于在2004年宣布,由于收益方面的原因,而准备退出LCoS。此外,三星、汤姆逊和东芝多年来都试图生产LCoS电视,最后都发现其收益不能达到预期。LCoS是一种液晶技术,这一技术目前在图像的稳定性方面存在问题。由于液晶是一种有机物质,所以时间长了会退化。对于正投及背投LCD系统的研究均表明,画质的退化是一个共同的问题。”白瑞克这样向记者介绍LCoS技术。  

据赵汉鼎介绍,LCoS技术在图像分辨率方面更具潜力,然而由于生产工艺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封装成品率很低),目前LCoS技术还不能市场化。  

“但这种技术明显是适合中国市场的。”赵汉鼎强调,随着背投电视市场逐渐走向细分,制造商对产品与技术层面的推广不断强化,上游芯片研发企业的竞争成败显得尤为关键。而在DLP背投和液晶背投领域,国内厂商几乎都不拥有核心技术。“这种产业链上游被控制的情况可能导致产品的成本无法很快下降,迅速市场化也就无从谈起了。而LCoS不一样,中国厂家有这样的产业基础,可以自给零配件,也不存在知识产权的限制,只要关键性的生产工艺技术问题解决了,就能很快普及。” 赵汉鼎认为,虽然LCoS现在还没有市场化,但一旦关键生产技术问题得以解决,LCoS将是今后中国背投市场的主力军。赵汉鼎还介绍说,LCoS技术近年来有一定的进展,JVC已经打算在中国推广LCoS背投产品。几年前,中国就组建了LCoS联盟,包括中华映管在内的一批国内先进企业已经在研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预计今年年底可以推出样机。  

据介绍,相比于平板电视及其他背投高端产品,LCoS的生产主要采用手工密集型作业,这将非常适合我国的人力资源丰富的国情。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