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29, 2005

如果你想成功,35岁前必须做好的十件事情 (ZT)

人生杂谈


35岁是青春的后期,35岁以后是收获的季节,如果你没有资格说这句话,你将会憎恨自己。所以在35岁以前,在烂漫蓬勃的青春年华里,你最好把下面十件事做好!

第一,学会本行业所需要的一切知识并有所发展。已故零件大王布鲁丹在他35岁时,已经成为零件行业的领袖,并且组建了年收入达千万美元的海湾与西部工业公司。每个人在年轻时都可能有过彻夜不眠、刻苦攻读,这在20岁甚或30岁都没有问题,但到了35岁,就不应该再为学习基本技能而大伤脑筋了。35岁之前是一个人从事原始积累的阶段,35岁之后就应该勃发了。

第二,养成个人风格。在35岁以前,找出你所喜欢的,不论是衣着或是爱好,哪怕是与众不同的小习惯也好。20岁、30岁时你可以不断尝试、不断改变,但是到了35岁,你便要明确地建立个人风格。一位男士或女士在事业中途改变自己的形象,就会让人觉得很不可靠。你喜欢穿西装吗?好!就把西装当作你的商标吧!办公桌上摆些鲜花会令你工作更有效率吗?那就每天都摆些鲜花吧!

第三,在感情生活方面平和安定。在攀登事业的高峰时,如果私人生活不愉快,陷入感情危机,对你会产生很大的干扰,甚至会逐渐令你对别的事物失去兴趣。那些在 35岁之前私人生活已经平和安定的人,一般都比生活动荡不安的人有更大的机会获得成功。因此,如果你想结束一段没有结果的恋情,或者你想和女友结婚,那就赶快行动吧,免得把问题拖到生命的第35个春秋。在35岁以后,你应该专注地看着你对事业的投资开始获利。

第四,明白自己的短处。承认有些事情你的确做不好,或者不愿做。如果你讨厌数字而喜欢创作,那就不要因为待遇高或顺从别人的期望而强迫自己做数字工作。在35岁之前,一定要投入你所喜爱、所擅长的那种工作。否则,35岁之后必然会有一段郁郁不乐的日子。而且,真正的成功可能因为活力的消退而丧失。

第五,知道自己的长处。你应该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并且清楚你所喜欢做而又做得比别人好的事情。不管你目前担任什么样的角色,知道自己的长处对成功都很重要。

第六,储备辞职另谋生路的钱。在这个多变的职业世界里,你也许不会永远在一个地方工作,或者永远在一个位置上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当你感到无法施展时,你很可能会想到辞职,或者开辟第二职业,如果你事先储蓄了足够的钱,你便有了一个安全的后盾。

第七,建立人际关系网。如果到了35岁你仍未建立起牢固的人际关系网,那你就有麻烦了。这个人际关系网包括你的朋友、亲人,最低限度包括所有可以互相帮助的人。这些人有的是你的同事,有的受过你的恩惠,有的你倾听过他们的问题,有的你和他有着相同的爱好。人际关系网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来的,它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培养。一个人在事业上、生活上的成功其实如同一个政党的成功,你要有许多人散布在适当的地方,你可以依赖他们,他们也可以依赖你。

第八,学会授权他人。许多人不肯或不能这样做,因此始终被钉在从属的职位上。授权他人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事无巨细,不能将工作授权别人的人,注定会遇到极大的障碍。到了35岁,你最好已成为这方面的专家。换言之,你懂得挑选合适的人并信任他们。

第九,学会在什么时候三缄其口。因说话不小心而自毁前程的人,比因为任何其他原因丧失成功的人都多。要学会保持沉默而且看起来机智--别人自然以为你知道的比实际还多。别讲别人的闲话,别谈论你自己的大计,守口如瓶所赢得的声誉,远比讲人闲话所带来的东西更加珍贵。你在事业上越成功,这一点就越重要。

第十,对人要忠诚。如果你到了35岁仍未能建立起坚如磐石的忠诚信誉,这一缺点将会困扰你一生。不忠诚的恶名必然会使你在事业上到处不受欢迎。你不能靠暗箭伤人爬到事业的顶峰,而要靠在早期树立起来的真诚刚直和不可动摇的声誉。35岁以前,忠诚只是投资;35岁以后,你会作为一个可以信赖的人收到忠诚的回报。

Thursday, July 28, 2005

《福布斯》评出2005年全球最佳blog站点

2005年07月27日


  7月27日消息,《福布斯》杂志日前评出了2005年全球最佳blog站点,其中有8家科技blog网站入围。据《福布斯》称,此次评选标准主要包括五项内容:网站内容、设计、速度、导航和定制。

  以下为《福布斯》杂志此次评出的8家科技blog网站:

  1、Slashdot - www.slashdot.org

  2、BoingBoing - www.boingboing.net

  3、Engadget - www.engadget.com

  4、Gizmodo- www.gizmodo.com

  5、Kuro5hin- www.kuro5hin.org

  6、Lifehacker - lifehacker.com

  7、O'Reilly Network- www.oreillynet.com

  8、Think Secret - www.thinksecret.com

Friday, July 22, 2005

探访北京几家顶级俱乐部 刺探现代富翁隐秘生活

文章来源: 东方网 于 2005-07-22

一位美国资深记者说.普通中国人对北京富豪的了解.远不如了解纽约老板和俄罗斯富翁。但是作为我们“身边“的这些富豪到底有何新鲜之处?又是怎样看待婚姻和处理自己的财富的呢?日前记者在朋友帮助下,探访了京城几家顶级俱乐部,让我们一起走进现代富翁的隐秘生活。

  斯先生是京城地产界有名的“大腕”,谈妥采访事宜后.他亲自开着自己那辆银灰色的跑车来接我和朋友。车在宽阔的长安街上行驶,我们的目的地是东三环边上一个富有时尚气息的演艺吧。经过长安俱乐部的时候我对斯先生说这里管理比较严格.特别是门僮。斯先生说,是啊,出于一种对会员私密性的考虑,不是这里的会员或者没有会员引见,就进不去。

  斯先生正是长安俱乐部的会员,十几万元的注册费以及一年近两万元的年费对斯先生来说是算不上多的。重要的是,他很多重要的合同都是在这里签成.给他带来的财富远远超过了会费。在他眼里,这恐怕也是一种“花小钱,赚大钱”的方式。

  走进长安俱乐部,首先在大堂见到的是一座气势不凡的“金銮殿”.富贵的气息即使跟故宫里的相比也毫不逊色。坐电梯去8层,那里有北京城最好的中餐厅之一“清樽红烛”,同时也是俱乐部里占地最大,装饰最下本钱的一个。大厅里不仅有巨幅油画”贵妃醉酒”,还有各式古典家具、古典灯饰.而一件件名贵的紫檀木屏风.更将皇家气派和优雅氛围上升到极至。中餐厅里可以吃到精致的粤菜和各地特色菜式.另外.它还拥有数十间贵宾包间.名字也很有意思:一品、双喜、三元一直到九如、十全。

  俱乐部第9层包含“日本桥”日式餐厅和“那不勒斯”意大利餐厅.日式餐厅不仅有“寿司吧”.烧烤屋,还有两间原滋原味的“榻榻米”;来自日本的厨师长据说曾经为日本皇家服务过。而意大利餐厅则可提供品味纯正的意大利菜以及酒水。

  问到这些地方的消费价格,斯先生说,俱乐部里有几款独创的菜单.都是根据全世界最好的食谱采用最好的原料制作的.价格从人民币8888元至48888元不等。当然,如果作为嘉宾.在这里和一位会员卡号排名前100位的会员共餐.就不用支付15%的服务费。

  此外,俱乐部里还有会员酒吧、图书室等。宴会设施可容纳一两百人同时用餐或是举办鸡尾酒会.一般用于商务午餐会、晚宴、新品展示会和签字仪式等等。康乐设施有室内乒乓球馆、保龄球馆,壁球馆和两个位于十楼的室内空调网球场;此外,游泳池和冲浪按摩池、水疗健身池.健康舞室,小型电影放映厅以及儿童活动中心也在地下二三层无一例外地提供。

  斯先生说,加入长安俱乐部须经过他们的资料审核.中国企业家入会基本条件包含:45—55岁之间的男性,是企业的“一把手”,公司资产至少在5000万以上,要有国际化的意识,最好会说英语。所以在此经常可以见到一些国内著名的企业家,包括经常在媒体上曝光或是比较低调的。

  “长安俱乐部“总共近1000名会员,这里的工作人员都能准确无误地喊出每一个人的名字,甚至还能知道你的一点爱好,这些被照顾到的细节让人觉得很舒服。而且作为会员.还可以通过他们了解某人是不是会员,并可以得到与之相识的渠道.拓展人脉关系。

  斯先生还介绍了北京另外一大顶级俱乐部——“京城俱乐部”,它位于北京朝阳区亮马桥路京城大厦50层,俱乐部里除了配有世界各地的古董装饰.360度的落地长窗让人“站得高.望得远”很有别致的风格。

  平时.斯先生把这些地方做为“根据地”,约会商业伙伴,或和几个朋友去休闲放松。除了俱乐部,他也经常去五星级饭店的休息区和朋友聊天打牌。在这里.他似乎和旁人无所分别,也许只有当他拿出手机的时候眼尖的人才会注意一下:这是一款售价20多万元、内含宝石轴承的“诺基亚一VERTU”手机,不仅是全球最奢侈、最富有、高贵气质的手机,而且是一个优秀的贴身秘书.在世界各大城市.只要一按手机上的客户专键.手机便会直接连接到VERTU的24小时服务总台,所有有关交通,娱乐、饮食,酒店等资讯问题.都会有专人来解答。

  他用MSN聊天.车里放着迈克尔·杰克逊的碟,知道孙燕姿、s.H,E和房祖名,采访时斯先生曾说过一句话:不要把他描叙成”不现代”的人。我得把我们去演艺吧后的情景来一次展现。尽管去演艺吧之类的地方很平常.但这次我品尝了斯先生亲手调制的鸡尾酒。

  夜色下的东三环灯火辉煌.车来人往,闪耀的霓虹令人炫目,如果不是带着采访任务,我想我会如无数次经过这里一样停下来作一次短暂的观赏。斯先生说.这个地带白天看起来很平常,只有在夜晚灯光照耀下“才有那么一些味道”。演艺吧里,抱着吉他的歌手正弹奏着旋律优美的曲目.三两个人围在台球桌边切磋球技.这些人是不是也像斯先生一样.“有钱而且有闲”!

  坐下不久,斯先生拿过一个郁金香形香槟杯,开始调制他的鸡尾酒。他先在酒杯里洒上绿薄荷酒和纯净的汤尼水,再在上面加上碎冰堆砌成的冰峰,然后顺势淋上一些烈伏特加划燃火柴,冰峰上顿时腾起一簇淡蓝色火焰。烈火熊熊燃烧,冰峰慢慢融化,,融入绿色的薄荷酒中,清香扑鼻。斯先生说:你喝吧,这是为你调制的,正宗的喝法是一口喝完,很烈,但年轻人有什么不敢做的呢?

  斯先生说他只喝茶,除非情况很特殊,平常便很少喝酒。但是烟瘾很大,外出时车里至少得放上两包以上的香烟.而如果是在家,他会静下心来享受抽雪茄的乐趣。在他的别墅里,雪茄保湿箱和加湿器。真皮烟丝包、烟斗以及专用的雪茄剪、打火机和烟灰缸等装备一应俱全,这些东西中,光是—个镀金的雪茄剪就要两万多块,所有行头加起来便是十多万。

  “贡院6号”在京城可谓大名鼎鼎。三幢豪华公寓拥有全北京最高的房价:每平方米4万元,顶级套房每平米6万元,最小的一套住宅133平方米.约530万元;最大的一套住宅面积470平方米.约1880万元。刘先生的家就住在这里。他说自己选择贡院6号还有另一大因素:低调和牛气冲天是这所豪宅经营者的两大特征。三幢公寓只有一栋对外出售,共50套。业内流传一个说法:大富豪刘永好来贡院6号看房子.因为没有提前预约,被拒之门外。经营者还强调:“并非有钱就可以买房.演艺明星我们就不接纳。”

  刘先生在北京共有6处房产.总价值超过5000万元。虽然房产不少.但在“贡院6号”的家却以一种贴心而不张扬的奢华最得他和夫人的欢心:客厅里一整面墙全是用金铂装饰,卧室里贴着真丝壁布便于擦洗,马尾编制的床头,制做时掺入金粉的威尼斯水晶灯具.百年榆木树瘤装饰柱,整张马驹皮手工缝制的茶几;40平米的厨房虽然只是管家和厨师活动的场所.却有着整块施华洛世奇天然水晶水嘴开关,可自动升降、自动渗油的煎锅和与之相配的自动升降抽油烟机,适用于金属器皿的微波炉…._

  刘先生在加拿大和日本都开有公司.有时一个星期就要在北京、东京和多伦多市之间往返几次.堪称”国际飞人“,皇宫般华丽的家根本无暇享受,那位小保姆反倒悠闲自在.生活得潇洒而滋润。“有时我真弄不清我俩到底谁是主人?”他这样同记者开玩笑说。

  刘先生是个讲诚信出了名的商人.在商界口碑极好,北京有不少成功人士都争着同他交朋友。合作投资在国外开公司。说到诚信,刘先生讲起了他在加拿大经历的几件事.让人大开眼界。

  5年前,刘先生在加拿大做的第一笔生意是交易高压聚乙烯材料,共200吨,十个集装箱。他看货物质量不错.价格也合理,就打算交定金,忙问对方怎么签合同。货主迈克是个1.90米的大块头,听了之后,一边挑动浓密的眉毛一边说:“朋友,你得记住一点,和我做生意.永远不需要签合同。如果你想写就写好了,我可没有兴趣签。如果你喜欢我的货,就来买.咱们钱货两清。”刘先生想入乡随俗吧,他不签就不签,反正一箱货如果有损失也不会太大。第二天,他赶了个早,提前到货场想监督装货。但等他到货场的时候,发现集装箱和他要的货都不见了!

  他问“大个子”老外:“货呢?”对方说:“装走了!”不监督怎么就发货?但看“大个子”一脸诚实和自信,刘先生也没好再问,可心里直打鼓。装的货质量好不好?数量够不够?刘先生纳闷,“大个子”一分钱没收,怎么敢发货?如果自己不认账或者赖账,他不傻眼?他满腹狐疑地付了款,焦急地等消息。后来,他北京的合作伙伴按时收到了货,不仅货物质量上乘,而且数量准确,连纸箱的皮重都算得很清楚。

  后来才知道当地人极讲诚信,据官方统计的数字,加拿大经济活动中约有一半的买卖交易是在不签约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年下来,刘先生做了50多单大生意,不管怎么忙,验货.装船、报关,就是没有忙过签合同。慢慢地.他以前绞尽脑汁研究合同的习惯不知不觉也没有了。

  还有一次,在卡尔加里出货.刘先生住的地方离该市很远,发货时没有到现场。后来,客户来信反映货物的颜色和品种有误差.造成了一定损失。刘先生想,已经给卡尔加里的货主付了款,要想要回差价谈何容易。可出乎意料的是.他给货主打了—个电活,一星期后.收到了一大笔汇款……不仅有给他的赔偿,还有表示抱歉的信函。

  刘先生问一些生意人为什么不签合同?他们说:商人一旦失去诚信,损失更大!诚信已成为良性互动的基石。

  正因为受加拿大商人的影响.处处恪守诚信,刘先生赢得了国内众多企业家的信赖和尊重。去年他在多伦多向上海一家机电设备公司订了1000多万美元的货。资金周转出现了问题,正发愁预付款的事,对方却打电话告诉他。货物已经装船发出了,你看这多让人感动!结果这批机电设备一到港.刘先生马上就付清了全部的货款。

  过去刘先生因为每天总想着如何赚钱把事业做大.结果把自己累出了一身的病,更别说享受生活了。从今年开始,除请私人健身教练专门指导自己锻炼身体外,他还把大部分业务交给伙伴去打理,不再事必躬亲。刘先生对各地的特色,小吃一直情有独钟,于是一旦“心血来潮”便会坐着飞机去。

  云南、广东是刘先生去得最多的地方,有时候第二天就回来了.有时候今天去,明天就回来顺便看看当地的风景,呆上七八天。当然,现在北京也能找得到一些,但他总觉得不太正宗。比如云南傣族的一种风味小吃他只有看到周围的寨子才能“吃出感觉”,于是。他放弃了北京城里众多所谓的“地方特色菜馆”,继续打他的“飞的”一次次、飞来飞去之后,朋友建议他购买一部私人直升机,更加方便。刘先生动了:这个念头,“买直升机并不是什么特别的事,在国外的富豪中很平常,而且他们看重的是有没有私人游艇,有游艇意味着你住在水边,可以修码头。“上次本来打箕去看珠海国际航展,结果有事没去成。后来听说深圳一位姓黄的商人在航展上定购了一台麦道直升机,800多万据说。陕西的民营企业家雒小平等人成立一了中国第—个私人直升机驾照持有者俱乐部。我想随着国家对低空领域的逐步开放,今后私人飞机肯定会多起来”刘先生接着又说,当然,我的直升机梦很快也会实现的!

  乐当“小女人”的千万富姐

  潘女士在商海里赚的第一桶金很偶然。一次她出差到无锡,无意间在一个服装加工厂看到一种长袜子。靓丽的色彩和独特的棱型使她眼前一亮,经打听,她才知道,这是日本商人定的货,因故退了回来.堆了满满一房间无人问津,厂家正发愁呢。

  天生的敏感告诉她:这个东西很新鲜,拿到北京一定会有人喜欢!她花掉手头所有的积蓄毫不犹豫地将这批货全盘下。部分交给在西单开店的朋友卖。果然,她的感觉应验了。彩袜大受欢迎!短短几天就卖疯了,营业额最高时一天有上万元。

  后来她索性辞去公职,在北京著名的秀水街做起了精品服饰生意。靠着她对时尚脉搏的准确把握、店里那些颇富日本风情的服装,吸引来了大批时尚美眉。接着,潘女士又代理了日本的几个品牌,一口气开了5家分店。

  当初她选择经营日式服装,也颇有一番分析。东方人的五官比较平,靠着服饰上的精雕细琢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加之日本时装界喜欢吸纳世界元素,在东方消费群体里是走在前沿的。

  对于美,潘女士天生比较敏感,她购买各种曰本原版时尚杂志,有空就搜索时尚频道,及时把握当前流行资讯。几乎和日本市场同步推出新款,当自己推出的产品在市场里出现了第二家时,她就毫不犹豫,激流勇退。

  你绝不会想到.如今拥有一家时装集团公司,并掌握着这个市场服饰流行风向标的潘女士.当年学的竟是计算机专业。以前的工作环境虽然优裕。然而单调枯燥,她的审美优势完全得不到发挥,一番选择后.她终于找到了这条能够自我伸展的路。把爱好变成了事业,潘女士很得意,但在婚姻生活中却出人意料的“惨”!

  先生是政府机关的—位小科员.最初“练摊”时俩人风雨同舟还十分恩爱。几年过去她的小公司逐渐壮大,不仅拥有装饰一新的两层高级写字间,还聘请了上百名公司职员。家里的生活质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住了别墅.出入有司机。所有家务有专职人员打理,一时间生活和事业仿佛都无可挑剔了。就在那一年。她的公司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先生却主动提出离婚!

  原因很简单,有了钱她太“霸道”,把家当作一”临时旅馆“,先生像她手下的员工,样经常受到训斥。结婚多年来最为激烈的一次争吵,使两人僵持了近半个月。无论是公司生意还是他们的感情都备受伤害和折磨。

  后来启迪潘女士的是她的一位朋友。作为一家德国公司的中国CE0,朋友年收入超过l00万,给人的印象精明能干,霸气十足,绝对属于“女强人”。虽然成就远在丈夫之上,而且工作的要求导致她和家庭聚少离多,但是他们的夫妻感情依然很好。朋友说女人应该知道什么时候强势,什么时候适当示弱。她在自己先生面前永远是很柔弱的,跟工作时候的雷厉风行完全不一样。她经常对她先生说的一句话就是:“没有你的存在我的生活都不会有意义……”可就是这么一句话。让做丈夫的感到身上的重担光荣而艰巨。感到被需要的莫大满足感和荣耀感。

  睿智的潘女士从中悟出:柔弱者,与收入无关!女人示弱,绝对是一种高超技术!她和老公又和好了,当然是自己先低头认的错。

  从此,潘女士把“示弱”这件法宝用的得心应手,使他们的感情越来越和谐美满。家庭中大到投资理财,小到头发的颜色,凡是需要决断的地方她都时刻保持低调,把选择权优先留给他。这样下来的结果是,先生对她更加宠爱有加。一天晚上,两人看碟至深夜。她嘀咕着肚子饿啦,要吃鸭掌,先生不动声色地准备换衣服出门,刚走到门口,潘女士就从背后抱住了,变变戏法一样拿出洗好的水果,香喷喷的鸭掌,哼哼着说:“就想试试你是否真的对我好……”,先生无可奈何地笑了:“看我又中计了!百炼钢不敌绕指柔。’我这一辈子,只好认栽了!

  空闲时,她又参加了一个家庭艺术,插花培训班。采访那天,她家客厅地上的玻璃大花篮里,一朵一朵的雏菊簇拥在情人草丛中,三枝郁金香亭亭玉立,田野情趣跃然而出;就连洗手间的细口小玻璃瓶里;一枝红玫瑰斜插其中,让人有意外的惊喜。她说她喜欢看到老公和儿子回来后看到自已亲手装扮的家开心的样子,那一刻,她感到特别开心,特别幸福。

  富豪的光鲜生活离我们总是还有很多距离;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去窥探一下富豪的生活方式总有某种猎奇的成分在里面:那些富丽堂皇的住宅,那些珠光宝气的宴会,恐怕是我们一辈子都难以到达的梦想。但是今天我们作这一个策划并不是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羡慕而嫉妒的目光,了解是为了消除神秘的光环。从一个社会角色分工来讲,富豪和我们是一样的社会一分子,不同的只是彼此的社会分工以及因为分工不同所连带的生活方式罢了。他们一样为他们的那个层次的生活而奔波,为了他们的感情而困扰,一样要教育小孩.处理家庭关系,与我们并无所异。当一种生活方式慢慢习惯成自然,那么吃酱菜和吃鲍鱼的区别仅是吃下去的分子结构有所不同。至于心态,大约也是差不多的:我们指望着哪天大啖鲍鱼,他们却把稀饭酱菜当作奢望:你觉得矫情?我也觉得。可我相信那是真话。

26年前的“神童”今何处

2005年07月22日

  7月1日上午,那些穿着短裤和球鞋的中年男人站在母校宽阔的草坪边互相拍照。这是中国科技大学1978级少年班成员分别26年之后的首次班级聚会。在合肥的烈日下,昔日“神童”们温和有礼,神态自信。他们中有一半以上来自国外,却仍对这所学校颇感自豪,渴望着能为它做点儿什么。那些要做的事情包括:为校友基金会捐上几笔款项,开办几场讲座,以及为自己的班级树立一块价值10万元的纪念雕塑。雕塑将刻有每个成员的名字,包括张亚勤,也包括宁铂、谢彦波和干政。

  不过,在他们身后的校史馆里,关于这个班级的陈列却没有这么一视同仁。作为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张亚勤的名字在陈列柜中非常醒目。与此不同的是,在几张有宁铂、谢彦波和干政出现的图片下面,他们仅仅被写作了“少年班同学”。

  这3位当年家喻户晓的“神童”的命运,发人深思。

  “那是宁铂和谢彦波的时代”

  从举荐信发出的那一刻起,这命运就注定无法逆转。

  “那是宁铂和谢彦波的时代。”中科大校友、盛元国际投资公司董事长张树新回忆说,“那时他们在整个国家都是绝对的明星。”

  1978年,整个中国的报纸、杂志、电视都在报道宁铂。

  据当时的报道,宁铂2岁半时已经能够背诵30多首毛泽东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4岁学会400多个汉字,5岁上学,6岁开始学习《中医学概论》和使用中草药,8岁能下围棋并熟读《水浒传》。几乎一夜之间,这个戴眼镜的神奇少年为整个国家所熟知。

  他被称为“神童”。

  受宁铂影响最深的是当时的孩子们。这个超乎寻常的“神童”刺激了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促使他们向自己的孩子施加压力。相当多的孩子因此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多么平凡无奇。一些受到激励的孩子效仿宁铂,开始超前学习并跳级,另一些孩子则倍感压力。

  “当时父亲拿着报纸,对我说,‘看看人家宁铂,再看看你!’我立刻觉得,如果宁铂愿意做他的儿子的话,父亲一定会把我像垃圾一样丢掉。”多年以后,毕业于北大物理系的习路平回忆说,“那种痛苦、伤心的感觉我至今不能忘记。”

  类似事例决非个案。宁铂在1980年代早期的影响力是如此之高,以至20多年后,有人把他与张华、朱伯儒并列为当年的“时代人物”。

  一切都源自一封信。1977年,宁铂父亲的好友、江西冶金学院教师倪霖,致信当时兼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举荐这位江西赣州八中高二级的少年天才。其时,中国百废待兴,举贤正是要务。当年11月3日,方毅副总理批示当时为中科院下属单位的中国科技大学:“如属实,应破格收入大学学习。”

  中国科技大学派人到赣州考察宁铂,准备进行“破格”的教育,接着又为此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大学少年班。

  当时聪慧的孩子并非只有宁铂一个。“在赣州八中,当时就有许晋、潘辛菱和陈英3人与他不相上下。”当时的班主任余深贵回忆说。在中科大特别组织的考试中,排名第一的是许晋,宁铂只考了第二名。

  不过,这并没有阻止宁铂被公众看成是“神童中的神童”。从举荐信发出的那一刻起,这命运就注定无法逆转。1978年3月,宁铂和谢彦波由此来到了中国科技大学。而其后25年中宁铂不断想要离开,却始终没有成功。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来它被认为是一次历史性的会议。“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等观点在会议上重新提出。闭幕式上,中科院院长郭沫若发表了书面讲话《科学的春天》。这一时期后来即被称为“科学的春天”时代。

  整个国家对科学的热忱,使得对宁铂的各种赞美也达到了最高峰。

  1978年春天的一个早上,后来成为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的张亚勤在《光明日报》上读到一篇报告文学。看完之后他激动了整整一天,然后又整晚没有睡觉。这是他第一次知道“神童”宁铂的事迹。几天之后,张亚勤跳了级。6个月后,他也考入了中科大少年班。

  这一年最吸引读者的新闻是,13岁的宁铂与方毅副总理下了两盘围棋并获全胜。报刊上发表了宁铂在中科大校园葡萄架下读书的照片,这个葡萄架很快就成了新生和外来客必须参观的地方。在纪录片里,宁铂率少年班同学仰望夜空、为同伴们指点星象的镜头留在了很多人的记忆中。

  人们对宁铂的兴趣之浓厚,已使报纸的传播能力不能匹配,他的故事甚至成为了手抄本的题材。

  在这一年,就读于安徽省庐江中学的干政看到了这些手抄本中的一份。在考入少年班之后,干政告诉老师,他是受宁铂的影响才来到这里的。他记得那份手抄本被太多的人传阅,纸张又破又旧,边缘卷了起来。

  同样,谢彦波也被“选中”了。“宣传宁铂是因为他最有名,”一位当年的少年班校友说,“宣传谢彦波则是因为他年龄最小。”

  很快,谢彦波天真的微笑、算术板书的背影,也出现在了媒体刊登的照片上。其后几年中,中国科技大学的招生广告上都有他的身影。尽管他还系着红领巾,又是一个畏惧与人交往的孩子,还是被安排经常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

  相比之下,干政当时受到的宣传并不多,不过这只是与宁铂和谢彦波相比而已。在当时一本名为《神童的故事》的畅销书中,就写有“干政切瓜”的故事:当时少年班的招生老师提问干政,对一只西瓜横竖各切多少刀,那么会留下多少块西瓜———数字不断上升,12岁的干政却始终对答如流,直到招生老师惊其为天才。

  许久之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宁铂曾经说,自己是时代需要的产物。如今,谢彦波也持相似的观点。

  他们都曾表示,如果青春可以重来,他们决不会再读少年班。

  个中原因,正是多年以来甚少公开过的事实:在那宁铂与谢彦波的时代,两个主人公自己却忍受着苦闷的煎熬。

  宁铂的“逃亡”

  25年中宁铂不断想要离开,却始终没有成功。

  直到毕业之后很久,宁铂还在不断地回忆自己赴中科大报到前一天的那个上午。那天他被倪霖叫到了家里———一切因倪霖的举荐信而起。倪霖说,自己对他有两点担心。这两点是:

  1.宁铂被捧得太高,如在天上,希望他自己能够清醒认识;2.跟别的孩子不同,宁铂早熟,早恋倾向严重,尽管他的父母都还没觉察到这一点。倪霖警告说,如果宁铂去招惹女孩子的话,那么最终受害的将是他自己。

  宁铂在1994年说:“遗憾的是,那些年我几乎把这些话给忘了。”

  在宁铂自己看来,青春期是把双刃剑。比当时大多数孩子早得多,宁铂11岁就进入了青春期。这使得他相对成熟,在学习时拥有比同龄人更强的自控能力。不过发育与年龄之间的落差,似乎又让他备尝苦闷的滋味。

  他多才多艺,兴趣广泛,不仅擅长围棋、中医,还是张树新组织的“星期天”诗社的成员。尽管如此,以当时中科大11∶1的男女生比例,以及他的比别人更小的年纪,实现浪漫憧憬的机会还是相当渺茫。另外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他身材矮小,在女生面前的魅力值并不高。

  真正的苦恼大约出现在16岁左右。“当时明显地看得出来,他对女孩子感兴趣,”张树新回忆说,“但是他就那样———我是宁铂啊———不说,绷着。”

  她对宁铂的印象是,极端自尊,又极端自卑。不过,她相当欣赏宁铂的一点:尽管看上去似乎不通人情,实际上他却相当绅士。

  对于当时的少年班来说,类似的问题并不典型。入学时谢彦波11岁,干政12岁,他们的青春期焦虑还要在几年之后才能出现。

  大多数孩子是如此之小,以至班主任汪惠迪不得不在早上帮他们冲奶粉,有时还要为每人煮上一个鸡蛋。除了白天的文化课之外,下午她还要给他们加上一节当时学校里还没有开展的体育课。晚上她要去查房,替他们关灯。

  即便是在“神童云集”的少年班里,宁铂的聪明程度也让大家钦佩不已。不过,他在课业方面的表现并不出色,不及格的科目甚至多过了一般同学。然而外界的赞美仍在继续,公众意义上极具天赋的宁铂形象从来就没有被否定过。

  “其实当时宁铂就不行了。”27年后,当年的同学彭兴说,“他的成绩很一般,而且表现出来的性格很怪。”

  尽管如此,一条通往圣殿的道路一直铺到了宁铂和谢彦波的面前。

  这座圣殿就是在当时中国科学界红极一时的理论物理。

  宁铂、谢彦波和干政3人的专业都是理论物理。干政显然适合这一领域,CUSPEA考试的优秀成绩就是证明;谢彦波的天赋更为明显,甚至在很多年里被周围的人半开玩笑地称为“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相比之下,宁铂与物理学的结缘却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错误。

  在赣州八中时,宁铂的物理成绩就在各科目中较弱,更重要的是,他对它缺乏兴趣。

  入学一年后,少年班学生开始选系。宁铂告诉汪惠迪老师,“科大的系没有我喜欢的。”汪惠迪帮宁铂打了一份报告,请求调到南京大学去学天文。这是他第一次试图离开科大,也是失败得最干脆的一次。“因为科大不愿意放走这个名人。”如今汪惠迪说。

  她把报告交给了教务处长,报告立刻就驳回了,原话是,“既来之,则安之。”

  对天文学的爱好受阻之后,宁铂把它转向了对神秘主义“星象学”的研究。在中科大内部,宁铂的“怪异”的名声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此。彭兴觉得,宁铂后来对宗教和气功的执著似乎与这一时期的爱好也有关系,“当时他就神神道道的。”

  离开少年班16年后,宁铂曾私下回忆说,自己当时的痛苦主要还是来自于舆论的过分渲染。

  “在很多场合,人们要求我七步成诗。”他说,“那时我只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长期接受的教育又是顺从、克己复礼,因此痛苦充溢着我的内心。那些年我就是在压抑自己的个性中度过的。‘神童’剥夺了我许多应该享有的生活和娱乐的权利。”

  本科毕业之后,他留校任教,并在19岁成为全国最年轻的讲师。不过,这已经是他能创造的最后一个记录了。

  1982年他第一次报考研究生,但报名之后就放弃了考试。第二次,他前进了一步,完成了体检,然后放弃了。第3次,他又进一步,已经领取了准考证,但是在走进考场的前一刻又退缩了。后来他对别人解释说,他是想证明自己不考研究生也能成功,那样才是真正的神童。不过汪惠迪以及身边的很多人却认为,他只是过分地恐惧失败。

  在第3次退缩时,学校的一位老师抓住了他,逼他去考,他声称,再逼的话他就逃跑。

  宁铂一直想逃跑。他很少做物理学科的研究,却把大量时间用于围棋、哲学和宗教。1980年代后期,在科大天体物理系的课堂上,他开始向学生询问托福考试的情况。1989年、1990年、1991年,他连考3次托福,均未过关。1988年结婚之后,他练习气功,吃素,与常见的生活习惯渐行渐远。1993年,因为与妻子的一次小口角,他跑出家门,四处游荡了半个多月。这之后两年间,他一度下海,最远跑到了海南,最终却不得不回到科大。

  1998年,宁铂参与了一次央视“实话实说”节目,探讨“神童教育”。当年的一则报道说:“节目录制期间,宁铂频繁抢过话筒发言,语速很快,情绪激烈,猛烈抨击‘神童教育’。周围观众不时发出笑声,很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神童宁铂。”“第一神童”的倾诉已经无人倾听,属于他的时代彻底烟消云散了。

  2002年,宁铂前往五台山出家,很快就被中科大校方找了回去。他又一次失败。

  再一年后,他成功了。

  终生的缺陷

  在朋友们面前,谢彦波健谈而放松,但他似乎不懂得如何与决定其命运的人相处。

  彭兴生于1963年1月,入学时16岁,是少数的几个超过15岁年龄限制的学生之一。入学之后他接受的任务之一就是“看着”谢彦波。

  谢彦波年龄小,自理能力差,自视甚高,尤其不懂如何与人交往。入学时他刚刚11岁,此前只有小学5年级的人生经验。在中国科技大学流传甚广的一个传说是,第一次走进校门时,他还在滚动一只铁环。谢彦波受到困扰的时间要比宁铂晚得多。他回忆说:“在少年班的最初阶段我年龄还小,对外界的宣扬没什么太多的感觉。”第一个学年过去后,打牢了基础的谢彦波选择了物理系。从此,这个系着红领巾的大学生的潜在天资得到了充分表现,一路成绩骄人,直到毕业。

  不过,从入学时起,老师和同学们对谢彦波的担忧就从没消散过。

  “人际关系这一课,心理健康这一课,整个班级的孩子都落下了,他的问题就尤其严重。”汪惠迪老师说,“他们在上学时没能养成好的心态,没有平常心。这种缺陷不是一时的,而是终生的。”与此对应的是,一些当年的少年班成员承认,他们至今仍缺少人际关系方面的能力。“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少年班同学秦禄昌说,“一旦过了那个年龄,这一课就永远补不上了。”

  在朋友们面前,谢彦波健谈而放松,但他似乎不懂得如何与决定其命运的人相处。1982年,谢彦波提前一年大学毕业,15岁在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跟随于渌院士读硕士,18岁又跟随中科院副院长周光召院士读博士,被看好在20岁前获得博士学位。不过,这段最为春风得意的时光,却成为他人生转折的开始。

  “他没能处理好和导师的关系,博士拿不下来,”汪惠迪说,“于是转而去美国读博士。”

  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谢彦波可谓因祸得福,得以跟随大名鼎鼎的菲利普。安德森教授学习,后者在1976年因为在凝聚态物理研究方面取得突破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在沃德罗普的著作《复杂》中,这位教授被描述为一个深邃而傲气的人。

  对安德森来说,谢彦波的性格中有着令人无法容忍之处,那就是比他本人还要傲气。

  “我的论文不讨他的喜欢,”谢彦波说,“写的是他的理论的不对。”

  在普林斯顿的中国同学圈子里,谢彦波与导师不睦,渐渐成为公开的秘密。

  本来,事情并非毫无转机,可是恰在这时,发生了轰动一时的北大留学生杀死美国教授事件。当人们意识到应该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时,谢彦波被怀疑为潜在的危险。中国科技大学的一位副校长决定让谢彦波回国,这意味着后者的留学生涯的结束。这件事情后来在中科大内部争议颇多。

  此前有传闻说,谢彦波曾用手枪或菜刀威胁过安德森。记者就此向谢彦波求证,他神情自然地予以否认说:“那我没有,我没有。”

  同样铩羽而归的还有干政。他与谢彦波的轨迹惊人的相似:都是在普林斯顿,都是学理论物理,都是与导师关系紧张。

  回国后,物理系的一位主管老师找到了干政,表示他可以回科大读博士。令大家惊讶的是,干政拒绝了。几年之后,在家赋闲已久的干政又表示想到科大工作。这一次科大没有同意,当时科大聘用教师已有新规定,博士文凭是必要条件。

  就在4年前,汪惠迪老师还劝干政再去读博士,干政表示不想读了,他不信再花一年时间还找不到一份工作。

  这一年的努力最后也化为了泡影。在此期间,他的精神疾病时好时坏。最终,干政被自己禁锢在了与母亲共同居住的房间里。

  相比之下,谢彦波的“运气”要好一些。他以硕士的身份接受了近代物理系教师的工作。很快他结了婚,没有什么积蓄,分到了一套楼下总是有人打牌的小房子。在持续不断的烦恼中,用了将近10年的时间,“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才结束了往日的梦想。

  做不成普通人

  宁铂的梦想之一就是做个“普通人”。如今看上去,这一梦想已经难以实现。

  多年以后,每当谈及少年班,中科大校方必定提起张亚勤,以证明少年班教育的成功。少年班同学彭兴认为,后者的成就恰恰得益于当年的默默无闻。

  “其实他和谢彦波的情况差不多,刚来的时候年纪都小,基础都不行,跟着课程都很吃力,但是天分比较好。”他说,“他们俩的差别,就在于谢彦波被宣传得太多,心理压力大,人也容易张狂。张亚勤受到的宣传就很少。”

  对于3位“神童”的人生路,当年的班主任汪惠迪感到难过,但是并不觉得意外。“当时各个方面的因素,宣传、压力、体制、教育方式,都对这几个特殊的孩子不利。”她说,“可是,我们眼看着一切发生却无能为力。”当时她不希望这几个最有名的孩子受到太多的报道,也一再告诫他们一定要把自己当作普通人,但均收效甚微。

  “那个年代需要一个宁铂去唤醒人们对于教育和科学的重视,这种需要形成巨大的压力,最终却压垮了宁铂。”秦禄昌说。

  当年的秦禄昌在那个著名班级里不受瞩目,如今则在美国北卡大学物理系和材料系担任教授,因其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而被称为“纳米博士”。

  在6月30日的同学聚会上,有些当年的少年班同学说,这也许是人生的宿命,因为3位面临问题的昔日神童在童年时期都曾经表现得比较孤僻。不过,立刻有人反驳说这不是问题,“就本来的性格来说,少年班里有几个开朗外向的?”

  当年的少年班同学,如今供职于旧金山议价金融机构的裴益川说,人生路上变量太多,很难说清楚什么才是宁铂等人的麻烦的真正制造者。

  “也许我们看到的都是皮毛呢?”他说,“也许这是高智商群体中必然出现的宿命呢?”

  程陆华的看法与此接近。她是宁铂的前妻。她也相信,造成宁铂等人的问题的因素是无限复杂的。正因为这一原因,在前些年,她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反对矫枉过正,与前夫的思路一直存在分歧。她像别的家长一样,要用约束的、规划的方式培养孩子。宁铂则坚持,决不应该设计孩子的未来,应任其自由发展,哪怕孩子最终只能做个普通的人。他对孩子惟一的教化是,不以自我为中心,要真正地去爱人,关心人。

  实际上,在成年之后,宁铂的梦想之一就是做个“普通人”。如今看上去,这一梦想已经难以实现。

  张树新说,宁铂等人的麻烦,恰恰在于没有人会把他们当做普通人看待。实际上,即便是在1996年前后,一些媒体报道宁铂“只成为了一位讲师”之时,众人的叹息仍然基于这位“少年天才”拥有着杰出禀赋这一前提。

  9年之后,情况又大不相同。如今人们已经忘记了追问宁铂、谢彦波和干政的去向。他们的名字几乎不再出现在新闻之中。即便是宁铂的父亲宁恩渐,也已经放弃了过去的所有幻想。他现在的期望只是,儿子能够重新回到科大工作。

  “宁铂还在学习,他还没有完蛋。”这位父亲倔强地说,“我相信他有一天会回来的。”

  宁恩渐拒绝透露儿子的行踪,因此记者最终也没能找到宁铂。在网络上搜索他的相关信息,同样没有任何线索。

  只是在一家网站上,记者找到了宁铂建立的一处同学录,成员只有孤零零的一个,就是他自己。网站记录的建立时间表明当时他已出家为僧,不知身在何处。那是2004年元旦的晚上。



来源:《南方周末》

Tuesday, July 19, 2005

背投电视寒流中的行动:国内厂商无一放弃生产

《电器》杂志 作者韩敏

2005年07月19日


  国内厂商在2005年推平板电视的动作一浪高过一浪,这和2002年几乎所有的彩电厂商都喊着要推背投电视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经历过一波三折的选择之后,几乎所有的国内厂商又都将自己的宣传押在“平板”之上——在看似“四面楚歌”的中国市场,背投电视究竟会何去何从?  

长虹和TCL在CRT及背投电视产品上的销售量曾是业内公认领先的,但2004年长虹和TCL在平板电视产品上的销售数据却相对靠后。长虹和TCL不会自甘落后,一直号称CRT老大的长虹也在2004年12月宣布进军平板电视领域,并且一投资就是10亿元。今年6月初,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也对外披露,TCL将在新加坡建立平板研究中心。“TCL将在平板电视方面形成两大层面的研发体系:在OLED、FED 等前沿性技术进行战略研究与开发,并进行技术储备;在液晶、等离子方面进行应用性研发,致力于关键性指标的突破以及个性化的设计。”TCL有关负责人透露。  

国内所有的厂商都高调重视平板电视,是否意味着背投电视产品将迎接市场的寒流呢?“这次国内厂商都开始推平板,应该说是比较统一的,但事实上,背投电视仍旧是某些厂商盈利的支柱性来源。”长虹营销管理部市场策划部部长陈桂青认为,背投产品特别是CRT背投产品在中国市场将有很长时间的生命力,在背投领域,所有的厂商仍然在较量。“厂商都说推平板,但有哪一个放弃背投产品呢?”。 
 
寒流中的行动 
 
如陈桂青所言,国内并没有一家厂商完全放弃背投电视的生产,尤其在光显背投(DLP、液晶背投及LCoS)领域,有些企业显然还在加大投入力度。6月11日,TCL与汤姆逊的合资公司TTE高调宣布了酝酿已久的“鲲鹏计划”,欲借拥有核心技术的DLP微显背投,与等离子、液晶三分天下。TCL多媒体事业部总裁史万文表示,TCL欲通过在北京、上海、广东广州和深圳、江苏南京、浙江杭州6大城市几乎超过50%的降价幅度,启动中国44英寸以上超大屏幕DLP微显电视市场,同时启动第三代DLP微显示技术研发计划,全力推动80英寸~120英寸DLP微显电视量产,矛头直指全球DLP微显电视市场的老大三星。据悉,从2000年至今,DLP电视的关键部件DMD芯片采购价格已经下降了70%以上,因此整机价格也有了下探的空间。TCL有关负责人表示,由于TCL与汤姆逊的良好合作(汤姆逊、TI建有联合实验室),TCL完全有能力拿到DLP背投最先进的技术,做强DLP背投产品。  

德州仪器DLP亚洲区业务总监白瑞克(Eric Braddom)在接受《电器》杂志采访时透露,包括6个国内品牌在内的,超过9个电器品牌,及28个型号的DLP光显背投电视可通过广泛的销售渠道购买到。国内很多的电视机厂商都已在中国市场推出光显背投电视,包括TCL、创维、夏新、海信、长虹和上广电,他们占据了国内市场28个电视型号中的18个。中国市场上的国际品牌包括LG、三星和丽讯。目前,75个不同型号的DLP电视在全球11800个零售点销售。  

而事实上,早就高调力推液晶电视的创维也一直在关注DLP领域。在TCL宣布“鲲鹏计划”之后,创维显示技术公司总经理陈坚就对外界表示,创维是国内最大的DLP背投生产企业,创维在DLP背投市场的位置不易撼动。自2004年4月创维与德州仪器在深圳建立了DLP联合实验室至今,创维-TI联合实验室共研制出8款新产品,最大尺寸做到72英寸。目前创维已经形成了包括43、46、50、52、60、62、68、72英寸等尺寸在内的高端全数字光显背投产品阵容。  

微显背投彩电的另一种——液晶背投也正在市场上呼风唤雨。这种用小片液晶来投影的背投彩电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爱普生、三洋、索尼等日本厂商手中。三洋电视销售本部长刘副介绍,早在2004年4月,三洋就推出两大系列6款业界最薄、最亮的“环保先锋”液晶背投产品,率先激活液晶背投市场,并迅速占领市场。三洋内部人士透露,2004年,三洋的高端电视销售近50万台,大部分都为液晶背投。  

而国内另一大彩电企业康佳也在2004年年底宣布结盟爱普生,共同推广液晶背投。康佳集团有关负责人向记者风趣地表示:“和哪种技术结盟,其实就像找对象一样,一看对眼了,就合作了。在目前的情况下,很难确定哪种技术更有优势,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放过机会。”  

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秘书长赵汉鼎对记者表示,从去年开始,市场上不断有“背投电视是过渡产品”的传言,这错误地引导了消费者的购买倾向,对背投电视来说是不公平的。虽然背投电视在显示设备优势方面受到等离子电视、液晶电视的严峻挑战,但并不表明背投电视就将被淘汰。在背投产品中,目前主要有传统CRT背投和液晶背投、DLP背投三大阵营,其中后两者又称为微显背投。赵汉鼎指出,微显背投正在与平板电视的较量中得以优化,不仅不是过渡产品,而且是极有生命力的产品。索尼(中国)传媒公共关系部曹晓群也对记者说,说背投电视是一种过渡产品是不合理的,无论是DLP背投还是液晶背投,目前上市的产品都支持高清格式,而在分辨率方面也显示了一定的优势。  

而对于传统的CRT背投,业内人士都认为短期内仍然是市场销售主流产品之一。“CRT背投仍然是销售额的主要来源之一。”陈桂清说,这种产品目前主要在二三级市场销售很好,而二三级市场在我国是非常重要的市场。“你去哪个电器卖场,都能看到这些品牌的CRT背投,谁都在做,只不过不代表高端形象罢了。”陈桂清表示,在未来几年内,CRT背投仍将有很强的生命力,在饭馆、小商店等公共场所,CRT背投物美价廉的优势暂时还无法被取代。  

大屏幕给微显背投机会  

“在50英寸以上的超大屏幕领域,液晶背投有着明显的价格优势,同尺寸的液晶背投电视价格仅为等离子电视的一半。而且,液晶背投在40~70英寸屏幕之间的技术已经非常稳定和成熟。液晶背投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大屏幕以及高清视频显示方面的需要,而且具备数字电视的一切功能,屏幕方面兼有液晶电视不辐射的优点。”据刘副介绍,市场上80英寸等离子电视的价格在20万元以上,但56英寸液晶电视价格也达到16万元,而56英寸液晶背投的价格则只有2万元左右。所以在50英寸以上的大屏幕电视市场,液晶背投具备价格竞争优势。  

刘副强调,三洋首先在中国推出液晶背投产品,是结合中国城市家庭关于高清晰、美观、大屏幕电视的消费需求。现在,三洋液晶背投画质可达到“三种高度”:高分辨率达276万像素,高对比度达1000∶1,高亮度达500cd/m2——液晶背投是名副其实的“高端不高价”产品。三洋液晶背投拥有“VIZON光学系统”,在日本还成立了专门的液晶背投研发部,目标是不断开发新的产品,降低成本,扩大市场占有率,预计明年将推出65英寸的液晶背投产品,稳固液晶背投的代表企业形象  曹晓群也表示,由于液晶背投核心部件在整机成本中所占的比重没有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电视那么大,所以电视机制造厂商对于微显背投成本控制能力比较大,未来成本下降也有一定空间。索尼不久前停止了对外供应液晶背投芯片,就是为了转向自有品牌液晶背投的生产,并调整液晶背投的价格。曹晓群指出,无论是液晶背投还是DLP背投,在屏幕尺寸发展方面,潜力都非常大,所以,在大屏幕液晶背投电视领域索尼完全有可能增加新的产能。  

“美国市场调查公司NPD的数据显示,2004年光显电视在美国大屏幕电视市场的占有率从8%窜升至18%,超过了等离子电视。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的大屏幕电视市场,三星、TCL这样的制造商现在正向消费者提供42~65英寸的光显电视,在中国大屏幕市场,微显背投也将更有竞争力。”白瑞克说。  

“我们依然重视DLP产品,特别是在大屏幕领域,例如教育领域用的投影器材及豪华别墅用的超大屏幕电视。”陈桂清表示,由于性价比良好,在大屏幕电视市场的竞争上,DLP背投将具备良好的竞争力。TCL有关负责人也表示,TCL推广DLP背投,主要是面向家庭影院市场。  

据创维新闻发言人沈健介绍,今年2月,在创维牵头下,上海永新、美国德州仪器、德国卡尔蔡斯和飞利浦等DLP产业链条上的业界巨头在深圳成立了“产业联盟”。根据联盟内部多次“讨价还价”,上下游厂商为推进DLP市场的进展,对如光机、屏幕、机壳、电路、包装等配件价格,进行大幅度的下调。其中最高降幅达到了40%。而创维也决定用3个月时间进行市场培育,在5000个终端进行了演示,开发一体化陈列方案。“上游一旦降价,成本就降低了,价格也会下降,性能又不错,竞争力也就上来了。”业内人士这样评价这次降价。  

DLP背投领域较大的生产厂家三星打算今年年底在中国市场上市80英寸和120英寸的DLP背投电视。“在大屏幕领域,DLP背投的性价比及性能优势都非常明显”三星中国营销经理李明旭说。  

赵汉鼎还介绍说,微显背投产品在一两年内将会有很大的发展,此前一直困扰背投生产厂家“背投灯泡(UHP)”寿命问题,也在近期有了新的进展。据悉,现在微显背投用的灯泡寿命在6000~10000小时之间,而且,这些UHP的生产技术多在国外厂商手中,维修不方便,且价格较贵——现在,上游厂商已经把价格降下来了,原来2000~3000元的UHP降到700元左右。而在2004年年底,日本光学株式会社成功使用了LED(寿命很长)做微显背投的光源,这将大大提高微显背投的市场竞争力。  

产业链与国产LCoS希冀  

在微显背投的三种常见产品中,LCoS是近期不经常被提及的一种产品。据悉,这种产品前几年曾经有很多厂家参与研发,但最终都没有投入批量生产。“很多有名的技术和消费类电子制造商都曾尝试过开发LCoS技术,英特尔于去年放弃了;飞利浦虽然以其Cineos品牌推出了三款基于LCoS 的电视机,也终于在2004年宣布,由于收益方面的原因,而准备退出LCoS。此外,三星、汤姆逊和东芝多年来都试图生产LCoS电视,最后都发现其收益不能达到预期。LCoS是一种液晶技术,这一技术目前在图像的稳定性方面存在问题。由于液晶是一种有机物质,所以时间长了会退化。对于正投及背投LCD系统的研究均表明,画质的退化是一个共同的问题。”白瑞克这样向记者介绍LCoS技术。  

据赵汉鼎介绍,LCoS技术在图像分辨率方面更具潜力,然而由于生产工艺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封装成品率很低),目前LCoS技术还不能市场化。  

“但这种技术明显是适合中国市场的。”赵汉鼎强调,随着背投电视市场逐渐走向细分,制造商对产品与技术层面的推广不断强化,上游芯片研发企业的竞争成败显得尤为关键。而在DLP背投和液晶背投领域,国内厂商几乎都不拥有核心技术。“这种产业链上游被控制的情况可能导致产品的成本无法很快下降,迅速市场化也就无从谈起了。而LCoS不一样,中国厂家有这样的产业基础,可以自给零配件,也不存在知识产权的限制,只要关键性的生产工艺技术问题解决了,就能很快普及。” 赵汉鼎认为,虽然LCoS现在还没有市场化,但一旦关键生产技术问题得以解决,LCoS将是今后中国背投市场的主力军。赵汉鼎还介绍说,LCoS技术近年来有一定的进展,JVC已经打算在中国推广LCoS背投产品。几年前,中国就组建了LCoS联盟,包括中华映管在内的一批国内先进企业已经在研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预计今年年底可以推出样机。  

据介绍,相比于平板电视及其他背投高端产品,LCoS的生产主要采用手工密集型作业,这将非常适合我国的人力资源丰富的国情。

Monday, July 18, 2005

出了国才知道的十件事

文章来源: :飘雨的天空 于 2005-05-14

出了国才知道的十件事 在国内时,了解“外面的世界”并不难,然而,认识的误区只有在国外住久了,慢慢地体会才能逐渐消除。下面十个方面如果不出国,我是不会知道很清楚的……

一、英语不努力学,是掌握不了的。

二、从中国出口海外的食品,是给华人吃的。在国内时,经常看到这样的宣传:某某传统食品远销世界五大洲,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到国外才知道,中国的食品绝大部分只有在华人超市里见到,是以华人为销售对象的,西人除了偶尔到中餐馆打打牙祭,平时几乎不买中国食品。

三、在国外完全脱离华人圈,是不大可能的。国内人有这样的误解:到了国外,交的是西人朋友,接触的是西文,吃的是西餐……。其实,除了华人稀少的城镇,以及生活于校园内,或者嫁了老外,在中心大城市,你的生活范围很大程度是在华人社区。

四、频繁变换职业身份,没有什么了不起。本人粗略计算,来加拿大六年多,自己从事过不下十个职业,从快餐店服务员到赌场发牌员,从中文教师到电话推销员,从送晨报的到送比萨饼的,从流水线工人到公司小职员……,频繁地身份转换,而且职业属性五花八门,对于我来说原来是不可想象的,而对于新移民是再正常不过了。

五、汽车洋房,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过去国内报章经常报导某某“海外爱国人士”,如何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放弃汽车洋房,毅然决然回归祖国云云。原来在国外,只要你是劳动者,汽车洋房人人有份。

六、上电视上报纸,没什么了不起。国内媒体是党的喉舌,高不可攀;在国外报纸电视是私营企业,公开透明。所以这里的新闻媒体大家办、大家看,没准一不留神你就成了焦点人物,不信明天你中了649,后天大小报纸都有你的照片。

七、牙齿保健,不能不重视。在国内,什么时候牙痛了才去看牙医,平时根本不在乎,很多人都有用牙咬开啤酒瓶盖的“英雄壮举”。出了国发现西人的一口白牙,似排珠,赛玉贝,咱们真是相形见拙,“难于启齿”,所以花心血让下一代一定爱护好自己的“门面”。

八、西方政要,没有什么可神秘的。我在多伦多大街上见过加国总督伍冰枝,除了有两个粗壮男子五米之外相随,人家伍总督和老公牵手漫步,俨如平民。在一些场合,与市长、省长、议员握个手、合个影,也并不难。而在国内,森严壁垒的政府部门,警车开道的领导出行,相比之下,你会有许多吹牛的资料。

九、与西人交往,并非想象得那么容易。国内人以为我们在国外都有一些西人朋友,其实不然,与西人较深层次地交往,除了语言的差异,更重要的是文化的隔阂。谁都对身边事务的关心程度甚于外域,普通西人热衷中国文化、渴望结识华人朋友的少之又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哪里都一样。

十、高学历知识分子,做普通工作不新鲜。“龙陷浅滩,虎落平阳”,高知做蓝领在国外司空见惯,我见过印度的哲学博士开出租车,东欧的音乐家干装修,中国的计算机工程师肉联厂杀猪……。人为了生存,要能屈能伸,很多时候学问不能当饭吃。

Saturday, July 16, 2005

How to make a million dollars

MSN Money often has some good articles about money. Because I took a course "Personal Finance" this term in my MBA study, I have paid more attentions on making money. I once heard from a prof. (marketing, if I remember correctly) talking about the increasing millionaires in US. Today when I visited MSN Money, an article "How to make a million dollars" caught my eye.

Being a millionaire isn't what it used to be -- but it sure beats not being one. Just ask the 8.2 million U.S. households -- an all-time record -- that had a net worth of more than $1 million in 2004, excluding the value of their primary residence. That was a 33% increase over the previous year, reports a survey by TNS Financial Services. The surge was driven mostly by consistent investing in the stock market. But there are other ways to make a million -- start a business, invest in real estate, put yourself in the right place at the right time. Kiplinger's sought out people who did all those things and more. We found that although they had taken different routes, they followed a pattern; you might call that pattern the nine habits of highly successful millionaires. And all of them had a 10th trait in common: They never lost sight of their goal.

Tuesday, July 12, 2005

欧洲科学家的预测子女身高公式

儿子成年身高(cm)=(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08/2

女儿成年身高(cm)=(父亲身高×0.923+母亲身高)/2

 根据这个公式,姚明身高2.26米,叶莉身高1.90米,算出“姚小明”身高2.246米;“姚小莉”身高1.992米。

  但从姚明自己来看,“姚小明”可能会更高,姚明的父亲2.08米,母亲1.88米,根据这个公式,姚明的身高应该是2.13米,但姚明的身高比这个数字高出13厘米。

Monday, July 11, 2005

租车保险常识

● 琳 达

  夏天是旅游胜季。许多人选择租车旅游。走进任何一个租车公司,对方都会问你:“要不要买保险?”

  确切的说,租车公司提供的不是真正的保险,而是一个撞车车损放弃索赔协议(collision damage waiver),即如果发生车祸,车辆受损,你不用向保险公司赔偿修车或所租车辆报废的损失。接受这个协议意味着你要向租车公司在租车费的基础上再每天付16元到23元不等的费用。

  事实上,许多情况下,你没有必要购买这种保险的。所以在决定租车前,你最好问一下自己的汽车保险和你的信用卡公司,看一下他们是否提供相同的保险。

  比如说,如果你仔细研究American Express信用卡有关租车保险条款,你会发现信用卡公司只是为你的租车提供保险,它不提供第三方索赔保险,也就是说如果你卷入车祸,你撞坏了别人的车,信用卡公司不提供索赔,他们只负责赔偿你租的车。当然American Express也对你所租的车提供防盗保险。

  那么谁来赔偿被你租的车撞坏的其他车辆,以及被撞车中的人呢?那就要看你现有的汽车保险了。许多情况下,你的汽车保险会保护你。一定要注意,你购买了足够的第三方责任险。在安省,法律规定最低责任险是20万,但是许多经纪公司建议购买1百万到2百万。

  但是有可能你自己汽车保险不支付你所租车辆的损坏。这就是为什么你需要另买保险。

  让你的汽车保险经纪或代理在你现有的保单上加上保险第27条款(27 Endorsement)。这一额外保险为你在加拿大和美国(包括夏威夷)租用的车辆提供保险。但是只限于此,到其他国家就不行。注意,你租车必须是以你的名义租用。如果两个朋友共同名义租车,两人都必须在自己的车险上加上27条款。这一额外保险并不贵(一年25元)。但是却为你租车期间所租用的车辆提供保险了。

  租车公司是不提供出售保险业务的。撞车损毁弃权书不是保险,只是一个租车协定,减少或去除因撞车而必须支付的费用。实际上,是租车公司让你购买他们公司汽车保险的垫底费。

  但是依靠自己的保险公司也有不好的地方。如果在撞车事故中,你负有全责,那对你的驾驶记录就有影响,因为你的保险公司要支付赔偿。如果你买了撞车车损放弃索赔协议,即使出车祸,它也不会影响你保险记录。

  你也可以不购买这个撞车车损放弃索赔协议,而考虑信用卡公司提供的租车保险保护。但是必须了解你信用卡公司提供什么,各个信用卡公司不同,所以一定要仔细研究。信用卡公司的各种保险条款和细节都可以在网上查到。

<<大中报电子版>> 第996期 July 8,2005

Monday, July 04, 2005

AMAZON.COM SITTING PRETTY

Associated Press as presented by The Globe and Mail, 07/01/05



Soon after Amazon.com Inc. debuted 10 years ago, Jeff Bezos and his handful of employees spent late summer nights packing books in a tiny warehouse, scrambling to ship a growing gush of orders.



Today, the man who has grown accustomed to being hailed the king of Internet commerce runs a global powerhouse that did nearly $7-billion (U.S.) in sales last year, dealing in everything from banjo cases to wild boar baby back ribs.



As more businesses beef up their on-line operations, is the company that helped get it all started in danger of seeing its dominance eroded by the competitors it helped spawn?



Time will tell, but industry experts say Amazon is well positioned to maintain a firm grip on its title as the undisputed e-commerce leader.



"I think Amazon's biggest challenge is itself. They've really raised the bar for the entire industry," said Kurt Peters, editor of Internet Retailer, a monthly magazine covers the business.



In the beginning, Bezos said he had no plans to sell anything but books on-line. But after it went live on July, 16, 1995, the business took off more quickly than anyone had predicted, and before long customers started clamouring for more.



"We actually started to get e-mails from customers saying, 'Would you consider selling music, because I'd really like to buy music this way, and DVDs, and electronics?" Bezos said in a recent interview.



Amazon has nearly 49 million active customers. They bought more electronics during last year's holiday blitz than books, a first for the company.



With $6.92-billion in sales in 2004, Amazon ranked at the top of Internet Retailer's annual top 400 list, well ahead of computer maker Dell Inc., which posted $3.25 billion in on-line business-to-consumer sales. Office Depot Inc., which has a partnership with Amazon, wasn't far behind with $3.1-billion.



(EBay users sold $34.2-billion in merchandise through the on-line auction house in 2004 but the magazine doesn't include it on the list because it's essentially an on-line shopping bazaar, not a retailer.)



Scott Devitt, an analyst with the Baltimore investment firm Legg Mason Wood Walker, Inc. said he thinks comparison shopping sites like shopping.com and shopzilla.com pose the most formidable threat, because they can often push prices lower than Amazon.



"But when you buy from a comparison shopping site, just like when you buy from eBay, you don't know what you're getting from the merchant," Devitt said. Amazon has had a decade to build up trust that it will deliver orders on time and cheaply enough to keep customers coming back.



Amazon's groundwork paved the way for competitors to follow, but Devitt says he thinks most retailers, especially brick-and-mortar shops, have a lot of catching up to do: "Amazon is always one step ahead."



"Earth's Biggest Selection" no doubt owes at least part of its name to the alliances it has forged with dozens of high-profile retailers, including Target Corp., Macy's, Nordstrom Inc., Toys R Us Inc. and wine.com.



"If there were a significant interruption to those, that could be a problem for Amazon," said Richard Hastings, a retail analyst for the credit-ratings firm Bernard Sands.



To hold onto its spot as top dog, Hastings said Amazon will have to keep being nimble to fend off attackers at the flanks of its business, like eBay, on-line DVD rental Netflix Inc. and discount retailer overstock.com Inc.



More than 900,000 third-party sellers now hawk their wares on Amazon, making up more than a quarter of last year's overall sales — a sure sign that Amazon is getting serious about taking on eBay. And last month the company started renting DVDs in Germany, six months after it got into the same business in the United Kingdom.



Amazon hasn't said when — or if — it might go head-to-head with Netflix, which took over Wal-Mart Stores Inc.'s DVD rental business in May after the world's largest retailer admitted it couldn't compete.



Amazon first ventured beyond books when it added music and DVDs in 1998. Electronics, toys, games, home improvement items, software and video games came a year later. Today it has 31 product categories and does business in seven countries.



International sales accounted for nearly half the company's revenue last year, and Bezos has vowed to continue expanding overseas.



Analysts say Amazon has won over the masses with its vast selection, a brand name everyone knows, a site that's easy to navigate and a reputation for reliability.



"They've developed an extremely loyal customer base, and they've cultivated that by continually lowering prices and adding features to their Web site," Dan Geiman, an analyst with McAdams Wright Ragen in Seattle.



The company has also weathered hard times that killed off most early on-line retailers. As the dot-com craze reached fever pitch, it made some bad investments in failures like living.com and pets.com. When the bubble burst in 2000, it scaled back and laid off 1,300 employees. And it took several years to post a profit.



The bumps in the road and the lingering volatility of the company's stock price don't seem to phase the eternally ebullient CEO.



"During those bubble years while the stock price was going up 30 percent a month, we would have all-hands meetings, and I would ask employees, 'Please do not feel 30 percent smarter because the stock went up 30 percent, because when it goes down 30 percent in a month, we'd have to feel 30 percent dumber,"' Bezos quipped.



The stock has been trading in the mid-$30 range in recent months after topping $100 a share in the late 1990s. Bezos plays the unflappable optimist when he points out that, adjusting for splits, the stock started out at $1.50 a share. "In eight years to go from $1.50 a share to $35 a share is unusually good performance by any measure," he sa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