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01, 2004

Do you know how and when Holloween started?万圣节闲话

● 墨 菲 <<大中报>> 2004.10.29
  以下是一个有关万圣节的故事:
  大清早,孩子们都还在睡觉,妈妈准备好了早餐。爸爸在厨房坐下,一面吃一面看报纸,唠叨说:“该死,那个从监狱里逃出来的家伙还没抓到。”妈妈摇头说:“是呀,那个人越狱已经三天了。这个人专门杀小孩,如果不抓住的话,孩子们很不安全。过两天就是万圣节了,但是那天晚上我根本不敢让宝宝们出去要糖。”爸爸又对妈妈抱怨了几句在逃犯人,然后说:“我要去上班了,亲爱的。再见。”
  妈妈送走爸爸,然后上楼叫三个宝宝也下来吃饭。三个宝宝磨磨蹭蹭终于都在桌旁坐好,当妈妈转身取牛奶的时候,忽然听见最小的宝宝说:“爸爸,你装的鬼好好玩哦。”妈妈吃了一惊,牛奶险些洒了出来。她回头瞧见一个大人坐在桌旁,套了一件白色幽灵的长袍,将自己从头到脚遮住。妈妈知道爸爸已经出去上班了,那么现在这个装鬼的人又是谁呢?十有八九,是那个专捉小孩的逃犯......
  虽然知道这是个万圣节晚上骗小孩的故事,但读到这里,我心下还是稍稍一惊。当然,讲给孩子们的故事总归是简简单单的大团圆。这个故事后来是妈妈和大宝宝合力对付坏蛋,叫来了警察,然后一家人就快快乐乐地生活了下去。
  万圣节俗称鬼节。虽然这一天不休公假,但万圣节可以说是西方最有趣的节日了。这一天,晚会上恐怖的玩笑可以堂而皇之地登场,被吓着的人却不许生气;这一天,孩子们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装扮成各式各样的角色,然后敲开陌生人家的房门要糖吃;这一天,各种妖魔鬼怪、蜘蛛和蝙蝠以及断头的尸体会大摇大摆进入人家的客厅,或者与孩子们相拥而眠。
  万圣节也是商家们心爱的节日。在西方,万圣节是圣诞节之外盈利最多的节日。全北美每年的万圣节开销差不多有30亿美元,主要是家长给孩子买各种玩具和糖果。今年万圣节的消费将比去年更上一层楼。过去的万圣节,家长们会就地取材,自己动手给孩子制作化妆服饰,不过现在商店里的万圣节玩具既便宜又精制,家长们自然乐得省这个力气。据说今年万圣节上最流行的是蜘蛛人服饰。
  万圣节的文化含义十分丰富。考察万圣节的起源,可知现在的万圣节风俗主要有三大来源:最早的凯特人新年,随后的罗马帝国习俗,以及中世纪的基督教纪念活动。
  凯特人即Celt。这个古老的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历史典故都是口头传下来的。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凯特人是罗马入侵以前在英国以及法国北部大片地区繁衍生息的居民,距今已有几千年。凯特人的新年是11月1日,称为Samhain。这一天标志着温暖的太阳季结束,阴冷的寒冬季开始。凯特人还相信这一天是阴界(即死人世界)与阳界的隔幕最薄弱的一天,死人会到人家来摆放活人。凯特人因此装扮成各种吓人模样,使死人不敢近前。
  罗马帝国统治凯特人之后,带来了他们的节日风俗。罗马人恰好也在11月1日庆祝果神节(Pomona Day),感谢秋季的丰收。久而久之,凯特新年与罗马人的节日合在了一起。到了九世纪,欧洲已经是基督教的天下。公园835年,罗马天主教庭把11月1日定为圣日,专门纪念圣人(即saints,是教徒的一个荣誉头衔),称为All Saint's Day或者All Hallows。后来的Holloween就来源于All Hallows这一称呼。
  万圣节的习俗演变到今天,充分体现了古今各种文化的融合。万圣节上的黑猫、魔法、阴界生灵都可以追溯到凯特人,万圣节对秋天收获的庆祝是罗马人的遗迹,而孩子敲门要糖的风俗以及深受老少欢迎的南瓜灯则是从中世纪的基督社会演变来的。
  南瓜灯在英文里称杰克灯笼(Jack-O-Lantern),本是爱尔兰的风俗。据说杰克是一个臭名昭著的骗子,东骗西骗,有一次竟然骗到了魔鬼(the Devil)的头上,魔鬼着了他的道,给困在树上下不来。杰克生前得意,死后却得不到安身之地。天堂里的上帝不肯收留他,地狱里的魔鬼也不肯收留他。魔鬼给了老杰克一小段燃烧的木棍,让他借着这点光亮自己去找路。为了保护这点亮光,老杰克把木棍放在一只空心萝卜里,做了一个灯笼。据说他直到今天还举着灯笼四处游荡,寻找一个安身之地。爱尔兰的杰克灯笼最早是萝卜做的。殖民者到了美洲,发现南瓜更好用,于是杰克灯笼逐渐由南瓜取代。
  万圣节孩子的要糖的风俗,即Trick or Treat,本来也是宗教习俗。中世纪每到万圣节,穷人会挨家挨户敲门讨吃的,那时家庭主妇会施舍一种叫做“灵魂饼”(soulcake)的小点心,穷人得了点心,做为报答,就要替这家里死去的人们祈祷。随着时间的推移,宗教气氛越来越淡化,孩子渐渐成了敲门乞讨的主角。大人给孩子准备糖果,是为了防止被骨零精怪小孩所骗,所以孩子在要糖的时候一定要叫:trick or treat,意思是“要么让你上当,要么就给我一点甜头”。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