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ugust 30, 2005

西人家庭孩子的练胆教育

中国孩子无论是在中学、小学,或者是学前班,总体上来说,是比较乖的一群。这个“乖”,主要表现在胆小上。为什么西人的孩子总体上比中国家庭长大的孩子胆子要大呢?关键是家庭教育。

**练胆教育从幼儿开始

西人家长深知,人之初胆本小。要想孩子长大后胆子大,就必须从幼儿练起。

因此,西人家长从婴儿时 期开始,就让孩子独居一室。等孩子长到三四岁,有了害怕的心理,家长就给买一种很小很暗的灯,彻夜亮着,以驱逐对黑夜的恐怖。晚上睡觉前父母到孩子卧室给 孩子一个吻,说句:“孩子好乖,我爱你,晚安!”然后就回自己的房间睡觉了。孩子则手里拿着把塑料枪,或是布娃娃之类的玩具甜甜地进入梦乡。

**从小就让孩子接受自立训练

普 天下的父母谁不爱自己的孩子?同样,西人家长也很爱自己的孩子。但他们的爱不是在表面上,而是体现在内心。六、七个月的孩子就自己抱着瓶子喝水、喝奶,大 一点就自己学用刀吃饭。孩子常常把食物撒在桌上、地上,但父母决不喂,让孩子自己吃。孩子做游戏也是一个人做,或跟小朋友一块做,不去缠着父母做。父母外 出旅游,把幼小的孩子就交给爷爷奶奶带,或寄放别人家,请人带几天。家里办晚会或去参加别人的宴会,也看不到家长牵着自己的孩子。

**让孩子适应环境接受锻炼

西 人家长等到小孩长到6岁以上时,便会带他们到山区旅游。每每遇到山涧需渡过时就叫孩子观察水势。寻找最浅、水流较缓的涉水点,然后由父母决定是否可行。如 果选择不当,就对他们讲明道理,并教孩子怎样识别水深及流速。上山时,他们极少乘坐缆车,而由孩子选择登山路线。途中遇到陡崖峭壁,就让孩子判断决定有无 危险,是否攀登,并问孩子该怎样保证安全。经过多次跋山涉水的实践,孩子自然不怕山高水急,也敢冒险了。

**指导孩子使用工具

有 句俗语说得好:“艺高人胆大。”西人家长也深谙这个道理。为了让孩子获得一些生存技能,西人家长从小就教孩子认识并使用各种工具和电器。父母经常对孩子 说:“你应学会用这些工具,有什么东西坏了,你就可以自己动手去修理。”工具包里有榔头、螺丝刀、钳子、锉刀、板手等。父母教给孩子这些工具的用途、性 能,让孩子掌握操作要领,并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们。五、六岁的孩子,父母就要教他们使用煤气灶、高压锅和洗衣机。家里物品无论哪里出了毛病,父母 都鼓励孩子大胆尝试自己修理。

**教孩子进行自我保护训练

西人家长一方面鼓励孩子在人生旅途中要胆大,无拘无束去创新, 去开拓进取。同时,也告诉孩子社会上也有骗局和陷阱,有暴力、抢劫、强奸等犯罪现象的存在。因此,要学会保护自己,避免受到各种各样的伤害。父母带孩子上 街时,随时随地都会教给孩子交通规则,并嘱咐其它注意事项,指明那样走容易出现危险,只有这样走才会安全。为了让孩子在遭遇突发情况时避免受到伤害,更好 地保护自己,家长还叮嘱孩子牢牢记住必需的电话号码,譬如父母单位的电话号码、警察局电话、消防电话、医院的急救电话等等。在野外迷了路时,父母事先还会 教会孩子利用树叶的疏密来判断方向,如何区分哪些是可以食用的野果,野菜。

西人家庭的孩子为什么比较大胆,为什么具备很强的独立性,相信华人家长只要留心一下他们的邻居,以及在公共场所所遇到的西人家长,看看他们是怎样教孩子的,答案就很清楚了。

Posted Friday, August 19, 2005 (宁菁)

房间布置影响子女成长

http://www.chinasmile.net/csnews/tcnews/8376.shtml Posted Friday, August 19, 2005

儿童的小宇宙,无边无际,一切事物对于他们都是如此新鲜,他们的服饰五颜六色,尽显他们的活泼,充满生命力。有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睡房布置得多彩多姿,营 造成童话式的意境,使他们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能够自由自在地学习和生活,发挥他们的想像力。不过,一味的颜色丰富不是有效的儿童房间布置方法。

根据人体工程学的原则,家具的大小要跟人的身高度相配合,才使人感到舒适、方便。因此,为孩子选择家具的时候,应按照儿童的年龄和体型配备。书桌的椅子最 好能调节高度,因为孩子若长期使用高度不合适的桌椅,会造成驼背、近视、脊柱侧弯等多种疾病,影响发育。颜色方面,要选择明朗艳丽的色调。

**儿童房间的科学布置

鲜艳的颜色,不仅令儿童保持活泼积极的心理状态和愉悦的心境,更能改善室内亮度,营造亲切的室内环境,孩子身处其中能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阴暗的家具色 调,使孩子产生恐怖的联想,以致性格变得胆小、忧郁。此外,有人试验证明,性格软弱,过于内向的孩子,宜选用造型略显粗犷、棱角分明、色彩对比强烈的家 具;而对于性格太暴躁的儿童,线条柔和、色调淡雅的家具比较合适,有助塑造健康的心态。

在房间的整体布局上,家具宜少而精,如 Ikea的组合家具,其上部为床,下部为写字台,床的一端设有小扶梯,很有童话情趣的巧妙性。摆放家具时,要注意安全、合理,设法给孩子留下一块活动空 间;家具尽量靠墙壁摆放,书桌可安排在光线充足的地方,儿童的床要离窗户远些;所有的电线都应暗线,电源插座应设置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常玩的玩具和常 用的书籍最好放在开放式的架子上,便于孩子随时取用。

儿童房间的墙壁最好不要贴壁纸,因为贴了壁纸,就不容易用图画、艺术品或孩子自己的作品装饰了。在墙上布置一幅色调明快的大型风景画,不仅在视觉上扩大了 儿童居室的空间,而且画面上湛蓝的天空、浓绿的树林、潺潺的小溪,使孩子更加热爱大自然;或者可以在墙上贴上几幅妙趣横生的动物剪画,增添房间的自然气 息。

儿童心理特征是活泼、富幻想力,在睡房、家具、墙壁、地毯的色调要统一又相互配合。房间的窗帘也应别具特色,一般宜选择色彩鲜艳、图案活泼的面料,最好根 据四季配上不同花色的窗帘。倘若居室没有窗户,不妨用一幅画有窗户和窗外景色的绘画挂在适当位置,可以调整无窗房间的不足。

**儿童房间设计有准则

小朋友的房间尽量有新鲜空气,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室温,以及尽可能大的游戏空间。因为他们天性好动,可以无拘无束任意游玩的自由天地,是他们成长期迫切的 需要。小朋友睡房或游戏房的色彩要力求活泼,墙壁与天花板可以中性色调,家具可大胆采用明快的红、黄、蓝、绿、紫。至于照明方面,合适的照明,不仅能安定 小朋友的情绪,还能保护他们的视力,此外,在必需的照明设施外,再准备一盏夜间小灯(15W),可给儿童带来安全感。摆设有美化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但布置 必须符合美学规律,力求整齐、和谐,养成小朋友整洁的良好习惯。

(艾智贤)

Thursday, August 25, 2005

成大事者必备的九种手段

每个人做人办事的手段都是不一样的,可以讲,一个人就有一种手段,一个人就有一种*自己手段获得成功的途径。无数事实表明,有些人就是太过于自信,想念自己确认的手段能够解决任何问题,但不知道这种往往是起不到任何作用。因此,他们总觉得离成功的目标不是越来越近,而实际上越来越远。

人生的计划和行动,是需要*章法来完成的,而不是*一些怪招去谋划的。这就好比在拳击台比赛一样:两个拳手相互较量,激战正酣,进退躲闪、扑让攻守,都有相当灵活的步伐和拳路,他们的一招一式都是为成功而做准备的,这一招一式就叫手段。可惜的是,有很多人并不能看到这一招一式的寓意。

手段是成功的保证,没有手段的行动和计划一定是事倍功半的,孙悟空与牛魔王一比高低,*的是什么?*的是他七十二变的手段;“飞人”乔丹叱咤NBA赛场*什么?*的是他灵活自如、左右盘带,飞身灌蓝的手段。一名话,没有手段,你永远吃不到成功的甜果。

手段从何而来?对于那些成大事者来说,他们善于总结自己、反思自己、比较自己,从而避实就虚,找到自己人生的强项——自己究竟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并付出实际的行动。这个过程就是确立自己成大事手段的过程。不明白这一点,一个人永远就会在错误的方向走下去。
成大事的九种手段:
1、敢于决断——克服犹豫不定的习性
很多人之所以一事无成,最大的毛病就是缺乏敢于决断的手段,总是左顾右盼、思前想后,从而错失成功的最佳时机。成大事者在看到事情的成功可能性到来时,敢于做出重大决断,因此取得先机。
2、挑战弱点——彻底改变自己的缺陷
人人都有弱点,不能成大事者总是固守自己的弱点,一生都不会发生重大转变;能成大事者总是善于从自己的弱点上开刀,去把自己变成一个能力超强的人。一个连自己的缺陷都不能纠正的人,只能是失败者!
3、突破困境——从失败中撮成功的资本
人生总要面临各种困境的挑战,甚至可以说困境就是“鬼门关”。一般人会在困境面前浑身发抖,而成大事者则能把困境变为成功的有力跳板。
4、抓住机遇——善于选择、善于创造
机遇就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有些人浪费机遇轻而易举,所以一个个有巨大潜力的机遇都悄然溜跑,成大事都是绝对不允许溜走,并且能纵身扑向机遇。
5、发挥强项——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一个能力极弱的人肯定难以打开人生局面,他必定是人生舞台上重量级选手的牺牲品;成大事者关于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充分施展才智,一步一步地拓宽成功之路。
6、调整心态——切忌让情绪伤害自己
心态消极的人,无论如何都挑不起生活和重担,因为他们无法直面一个个人生挫折,成大事者则关于高速心态,即使在毫无希望时,也能看到一线成功的亮光。
7、立即行动——只说不做,徒劳无益
一次行动胜过百遍心想。有些人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所以看不到更为实际现实的事情在他身上发生;成大事者是每天都*行动来落实自己的人生计划的。
8、善于交往——巧妙利用人力资源
一个人不懂得交往,必然会推动人际关系的力量。成大事者的特点之一是:善于*借力、借热去营造成功的局势,从而能把一件件难以办成的事办成,实现自己人生的规划。
9、重新规划——站到更高的起点上
人生是一个过程,成功也是一个过程。你如果满足于小成功,就会推动大成功。成大事者懂得从小到大的艰辛过程,所以在实现了一个个小成功之后,能继续拆开下一个人生的“密封袋”。

可以讲任何一种手段,都可以导致一种结果,但这个结果是不是最佳的结果,恐怕就很难说了。成大事者总是关于选择最佳的手段,达到最完善的结果,这就是非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因此在成功之路上,你要想成大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你的手段对你推动成功的计划是否立竿见影!

Tuesday, August 23, 2005

1414房间成就神奇公司 李彦宏谈百度成长历程

张旭光

2005年08月15日


  北京时间8月5日晚11时40分,百度正式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发行价27美元,开盘价66美元,不到3小时就突破了100美元,最高冲刺到151.21美元天价。成功来得如此巨大,37岁的李彦宏理所当然成为2005年中国互联网的英雄。

  ●1414房间成就神奇公司

  “在美国,两个男人天天住在一起,会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5年前,“海归”李彦宏皱着眉头向他的创业搭档徐勇抱怨,但两人仍然在北大资源宾馆一住就是很长时间。房间号也不怎么吉祥,1414、1417,一间是卧室,另一间是办公室,哥俩就天天两个屋子乱蹿。闲暇时,李彦宏会跑到母校北大张贴个招聘小广告,可过了4个月,两位“大老板”才招到了9个兵。

  公司开张时,李彦宏只规定了两条办公室纪律,一是不准吸烟,二是不准带宠物。前者是因为他不吸烟,后者是因为李彦宏对猫有些过敏,会因此打喷嚏。这种美国式的宽松办公环境一直延续至今,“在百度,我希望聪明人永远能无拘无束地工作与思考”。

  作为百度公司创始人和CEO,李彦宏如今管着750人,办公环境也很豪华。当年创建百度时,李彦宏为了给员工打气,曾命令“要让前台员工都持有公司股票”,在10天前,所有早期跟李彦宏同甘共苦过的员工都沉浸在幸福中。

  10天来,百度的股价跌宕起伏,李彦宏前几天还是“9亿美元先生”,这两天就成了“7亿美元先生”。但只要百度股价仍在100美元区坚挺,百度将拥有8位身价过亿的亿万富翁,还有近240名百万身价员工与50位千万身价员工。至此,百度总部所在地中关村理想国际大厦将成为北京新的“富人区”。虽然这些期权至少要半年后才能兑现,可百度已成为一家神奇的中国公司。

  ●120万美元启动百度辉煌

  李彦宏并没觉得自己有多完美,他甚至为回国后再无暇顾及自己的业余爱好有点遗憾———在美国高科技公司当大白领的时候,李彦宏最惬意的休闲是在院子里种菜,或者琢磨点好吃的菜肴。

  从19岁进入北京大学攻读信息管理专业开始,李彦宏的人生已注定要与互联网结缘。1991年,北大毕业后进入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相继担任道·琼斯公司高级顾问等职,他在搜索技术领域获得了美国专利。

  1996年开始,李彦宏频繁回国考察,他相信中国才会真正赋予他创业机会,但对选择进入时机,却相当谨慎。1999年,当李彦宏以国庆大典观礼嘉宾身份回国时,中国互联网进入狂热状态,.com、e-mail早就让老百姓耳熟能详,“我那时相信,辞职回国创业的时机到了”。

  找风险投资,对李彦宏来说是件很容易的事情。投资人当时试图求证李彦宏是否真的“很懂互联网搜索技术”,得到的回答是———“在美国互联网搜索领域,李彦宏属于前三名技术专家”。结果当然水到渠成,李彦宏只开口要100万美元,而风险投资商赶快又找补了20万美元,生怕这位未来的财神不够花。

  ●在漩涡中迎接更大挑战

  世纪之交的中国,对互联网搜索引擎还非常陌生,大家不明白那一大堆的技术名词,究竟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到今天,“有问题,百度一下”,已成为老百姓很熟悉的广告语。

  在过去几年,百度甚至与媒体有些距离感。李彦宏表示,“如果过早让太多人知道了百度,却发现它还不如别的搜索引擎好用,反而适得其反。”而今天的李彦宏相信,百度已成为中国人自主研发的最好的搜索引擎。但竞争正变得更加激烈,在搜索领域,微软MSN与GOOGLE正全力扑向中国市场,本土厂商如搜狐的搜狗网站、新浪的“爱问”搜索网站以及刚刚吞并了雅虎中国的阿里巴巴,都亮出了锋利的爪子。

  漩涡中的李彦宏将再次迎接挑战,其中的风雨,只会比以前更加猛烈。但他表示,百度今后会继续关注搜索、关注中国,并最终成为一家“伟公司”。

  李彦宏小传

  李彦宏,1968年出生于山西阳泉,1987年考入北京大学,1991年赴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计算机系就读。1996年开始专注探索搜索引擎产业,最终获得美国专利。1998年放弃数十万股期权回国创业,2000年1月1日,百度正式成立。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8月15日 第二版)

搜索之王李彦宏:一夜暴富的传奇

2005年08月12日


  8月5日,百度正式在纳斯达克上市,百度此次在美国股市创造的奇迹被当地华人称为再现“姚明传奇”,而这个奇迹的诞生除了带给当地华人无限的自豪,最直接的就是催生了7名亿万富翁、上百名千万富翁与数量更多的百万富翁,他们中多数6年前还是学生。按目前百度39.58亿美元的市值计算,李彦宏目前的身价为9.06亿美元。按照今年3月份《新财富》最新公布的内地富豪500强数据参比,李彦宏有望进入中国内地富豪前五强。

  搜索引擎三大定律

  第一定律 相关性定律

  情报检索、信息检索或全文检索的相关性都是基于词频统计的。当用户输入检索词时,搜索引擎去找那些检索词在文章(网页)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位置较重要的,再加上一些对检索词本身常用程度的加权,最后排出一个结果来(检索结果页面)。

  第二定律 人气质量定律

  解决了技术问题。科学引文索引机制的思路移植到网上就是谁的网页被链接次数多,那个网页就被认为是质量高,人气旺的。再加上相应的链接文字分析,就可以用在搜索结果的排序上了。根据这一定律,搜索结果的相关性排序,并不完全依赖于词频统计,而是更多地依赖于超链分析。这条定律也成为李彦宏申请的美国专利。

  第三定律 自信心定律

  根据这一定律,搜索结果的相关性排序,除了词频统计和超链分析之外,更注重的是竞价拍卖。谁对自己的网站有信心,谁就排在前面。有信心的表现就是愿意为这个排名付钱。

  影响深远的硅谷生活

  1994年暑假之前,我接到华尔街一家小公司(其实是道·琼斯的子公司)的聘书,要我立即去工作。那时候,我们这些留学生中有一股风气,就是读博士的一旦找到工作就会放弃学业,拿一个硕士文凭就走人。起先我以为自己不会这样,也曾回绝了硅谷一些公司的工作机会,这种作法在当时的中国留学生中也很罕见。然而这家华尔街的小公司很特别,老板非常聪明,当年曾进了美国西屋奖的决赛圈,到白宫去而见总统。公司里的人对我非常热情,老板对我的研究也非常欣赏,而且他虽然是公司的总裁,却对学术研究有很深的造诣,所以我们谈得非常投机,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罢!罢!罢!士为知己者死,我就最后下了决心离开学校,接受了这家公司所谓“高级顾问”的职位。

  一晃就是三年半,这段时间我做的是金融信息系统,每天都跟那些实时更新的金融新闻打交道。我对IT行业的公司特别有兴趣,每天都读很多这方面的消息,也常常跟同事们讨论业界发生的大事。这段经历为我撰写本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本书讲的事情基本上都是1994年以后发生的,很多事情当时在我脑海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现在写出来觉得很顺畅,甚至有不吐不快的感觉。

  我从1994年底开始接触万维网(Web),当时很快就上了瘾。好在我们当时在给《华尔街日报》做网站,所以在万维网上浏览就是我工作的一部分,无可厚非。后来我离开了华尔街,来到硅谷,加盟搜索引擎Infoseek。这下我的“做大家都需要的东西”的理想算是有了用武之地。现在,每天看着数百万人在使用自己设计的东西,心里真是有说不出的满足感。

  硅谷的中国工程师很多,平常大家聚在一起,自然免不了要谈谈各自的公司、业界的情况,谁谁又通过员工股权(Employee stock options)赚了钱,别墅买到山上去了之类的事情。当然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哪家公司的股票有可能涨。硅谷虽说是靠高科技吃饭的,但真正决定股票升降的还是各家的商战策略,所以写一本“硅谷商战”的书的主意也就形成了。

  我的住所离网景公司很近,有时候晚上吃完饭到那里去散步,看着一栋栋的办公楼拔地而起,尘土飞扬的建筑工地变成漂亮的网景工业园区,又让我一次次地感叹信息经济的魔力。在寸土寸金的硅谷中心地带,这样的新楼一直在不断地出现,以至于这里的人认为所有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最近微软又耗巨资在我所住的山景城购买了一大片土地,准备在它的两个宿敌———太阳微系统公司总部和网景公司总部之间建立一个微软工作园,届时,“硅谷商战”必然又会好戏连台。(《硅谷商战》自序)

  李彦宏简介

  李彦宏,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专业,随后赴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完成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在美国的8年间,李彦宏先后担任了道·琼斯公司高级顾问,《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实时金融信息系统设计者,以及在国际知名互联网企业-INFOSEEK资深工程师,是新一代互联网技术领域的权威专家。

  1996年,由他发明的“超链分析”技术,解决了如何将基于网页质量的排序与基于相关性排序完美结合的问题,并因此获得了美国专利。1998年,李彦宏根据在硅谷工作以及生活的经验,出版了《硅谷商战》一书,获得了各界的好评。

  1999年底,携风险投资回到北京,创建百度,用三年时间将百度做成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公司。2001年被评选为“中国十大创业新锐”之一,2002年荣获首届“IT十大风云人物”称号。2003年第二季度,百度宣布全面盈利。目前,百度的竞价排名客户达3万余家。

  2005年8月5日,百度在美国成功上市,其市值一度达到39.58亿美元,400位老员工一夜暴富。百度CEO李彦宏目前身价为9.06亿美元。



来源:人民网-《市场报》

Tuesday, August 16, 2005

李开复先生给李岚清副总理的一封信

我在2001年做完“对话”节目后,感触极深,决定写一封信给李岚清副总理。这封信
大致如下(其中六点我后来曾作补充)。

这件事在凌志军的《成长》一书有生动的描述。如果你想知道“后来怎么了”或“李总理
怎么回答”,请看《成长》。


李开复


————————————————————————————————————


2001年10月


尊敬的李岚清副总理:


开复在华工作期间,久闻岚清总理对中国高科技的期望和激励。虽然微软公司去年将开复
调回美国总部,但是身为炎黄子孙,总是希望中国能成为科技强国,希望更多中国人能把
握最新的技术。

今年回国时,欣闻岚清总理对我的文章有正面的评价。因此,我决定写一封信,将我对中
国高科技的基本问题所在,直接提给总理。这封信,纯属私人身份,不代表微软公司的意
见。

在中国工作两年,总听到人们在讨论,中国的创业环境、中关村的条件、中国的民族软件
企业、中国的创投环境、中国与印度的差别、大学该不该办企业等。对这些问题,我曾将
一些看法写成文章发表。但是,我总是认为这些问题只是表面的问题。真正彻底需要解决
的基本问题是中国的教育。中国若希望成为科技强国,中国的下一代一定要赶上外国。而
若想有一批出色的下一代,中国一定要有一流的教育体系。

在中国工作两年,我曾做过上百次的演讲,有数万学生参与。让我最感动的是中国学生的
求知欲,就像一块块海绵,渴望把知识的海洋吸尽。但是,让我最痛心的是中国教育的不
足,导致这些学生无法得到他们所需要的知识。中国的学生无比聪明,但是有些学生以为
他们知道很多,但是他们吸取的都是过时的知识。更有些学生完全的迷失方向,甚至不知
道自己已知道什么、该知道什么、该学习什么。

我认为,中国教育的问题,有下列六点:

第一,大学师资的不足
梅贻琦曾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中国大学的问题,就出在没
有大师。

在美国,大学教授是一个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职业。大学教授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良好的
待遇,良好的待遇造成师资质量上升,师资质量上升带来学生对老师的崇拜,学生的崇拜
又造成老师社会地位提升,高的社会地位造成待遇继续提高。这就是美国大学师资的良性
循环。

在美国的一流学校,老师的知识绝对比学生丰富,而且越年长的老师知识越丰富。老师不
但教学生新的知识,而且能够启发学生创新。老师拥有学生的信任,老师是学生所仰慕的
。在美国,一流大学的一个“助理教授”职位,有上千名青年博士申请。而一半的助理教
授将被大学的“终身职”(tenure)制度淘汰掉,只留下最优秀的,成为“副教授”。

中国大学的师资与美国的师资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例如在中国计算机领域,只有非常少
数的教授或研究员有能力在美国名校拿到教授职称的。中国改革开放后师资虽有进步,但
是中国大学教授的薪资,即便在像计算机这样的热门行业,也远远落后于业界。在出国潮
和企业高薪的诱惑之下,大学新教师的质量每况愈下。

我在中国去过的每一所大学,校领导都向我抱怨:留不住人。最好、较好、甚至中等的学
生毕业后,出国的出国,就业的就业,都不愿意留校任教。待遇不好造成师资不足,师资
不足造成学生不满,学生不满造成老师社会地位降低,低的社会地位造成待遇更上不来。
这就形成了一个中国师资的恶性循环。

中国必须大幅度的提升大学教师的资格、待遇、形象,只有这样才能挽回大学师资下降的
趋势。

第二,科研的不足
科研在世界大学排名中比较学还重要,因为自从德国柏林大学领头的改革之后,世界一流
的大学都是“研究型”大学。要有一流的研究才能吸引一流的老师、学生,才能拿到最多
的经费。

中国的大学师资固然落后于美国,中国大学的研究水平更远远地落后国外。绝大多数的中
国的计算机研究项目在美国都无法拿到经费。最近,国内有人统计了1999~2001年世界3所
一流大学与中国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6所一流大学在《自然》和《科学》两刊物上发表的
论文数,结果是6所中国一流大学论文数总和只有20篇,还不及哈佛大学一所大学的零头(
399篇);同处亚洲的东京大学,同期也有131篇。

在中国大多数的研究都是远远落后国外的,申请项目是为了得到额外的报酬,做的研究工
作没有意义,参与的学生没有得到启发,发表文章是为了“凑足数量”、“达到指标”。
有些学校自称论文数目很多,但是仔细一看,都是一些学术水平很低的会议和期刊。

中国的科研制度允许带头教授“分成”的制度,造成了个人利益、人际关系成为获取经费
的重要理由。在美国,科研项目是匿名的同行评估,非常的公正和客观。在中国,拿项目
主要不是看内容,而是看人的职称或关系;申请项目可以为项目负责人得到额外的报酬(
“分成”)。这可能导致做的研究工作目标不正确,参与的资浅教授感觉不公,参与的学
生没有得到启发,发表文章是为了“达到指标”。而在这样的制度下,成果当然也是有限
的。

第三,管理的不足
中国大学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是管理体制的缺陷,从薪水体系到等级制度,从提升机制到
终身制的缺乏,从雇佣师资到校长聘用,从科研资助到校办企业,这些都需要改革。

中国大学体制最急需改革的地方是薪水体系。中国大学教授的平均年薪是35,000元,不到
美国教授平均水平的10%。低报酬不仅影响师资的质量,还有更深远的影响。为提高师资的
收入,一些大学创办自己的企业。大学教授要帮这些企业创收,而不是专心授课。也有很
多教授拿了很多“横向”项目(为企业打工)。无论是校办企业或是横向项目,学生永远
是被牺牲者,被作为廉价甚至无偿的劳动力。而最讽刺的是在热门的科系,这些能力不足
、原本薪资过低的教授却由这些横向项目致富。

那为什么不向中国的众多企业学习,靠“海归”呢?其实,过去20余年出国的留学生,许
多已成为国外大学的教授正迈入他们事业的巅峰,而每年也有众多的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名
校拿到博士。这些中国教授、博士都愿意回到中国,也肯考虑降薪,但是他们不愿意降薪
90%,不愿意放弃子女的美国教育,不愿意在没有能力的人下面做事,不愿意接受中国“关
系式”的科研经费申请过程。

除了薪水体系,另外的一个管理问题是选聘。大学校长往往是由一个不懂教育的小组闭门
选出的,而且并不考虑管理的能力。大学教授的聘用也有同样的问题。大学教授往往是同
校毕业的,并不考虑帮助毕业生拓宽视野。资深教授虽然往往技术上已经落伍,但是仍然
占着有限的博导、系主任、院长、副院长位子,掌握着经费、招聘的权利。学校没有权力
高薪破例雇用一流的国外教授。很多有能力的应届毕业生,也是不服在这些领导下工作,
帮他们挣钱,所以不愿意留在学校。

最后的一个管理问题是晋升和评估制度。大学对师资没有良好的晋升制度。这使得较好的
老师总是往行政方面发展,或是有潜力的老师很年轻就带一个大队伍,失去了亲自动手的
能力。教授的职称基本上一律是“终身职”,没有严格的评估制度,也没有国外使用的同
行评议(peer review)制度。

这些从科举时代延传下来的习惯造成中国很多所谓的“专家”、“院士”名不副实,能力
甚至不如刚毕业的学生。另外,中国大学有过时的“博导”系统。只有“博导”才能够带
博士生。实际上,在中国的大学,大部分的研究工作都是博士生所作的。有了“博导”系
统,大权就都操在这些过时的教授手里。年轻教师对这“博导”系统感觉无奈,而国外的
博士为了避免这“博导”系统,宁愿留在国外,虽然是他乡,但是一个助理教授也有自由
、权力带他自己的博士生。

常言道:“一流的人雇用一流的人,二流的人雇用三流的人。”若要让中国大学里充满着
一流的人,那么首先要有一批一流的领导人才,用一套新的管理机制,才能让中国大学里
充满了一流的人才。中国的大学应该成为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以最好的待遇和体制
,鼓励最好的老师专心做他们最拿手的分内工作 - 教导下一代。

第四,应试风气扼杀学生创造性
中国的教育体系过于强调背诵记忆、应付考试。应试造成学生每天拼命地读书,把成绩当
做唯一的人生目标,这样的教育模式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成功是背道而驰的。应试教
育要求学生循规蹈矩地重复旧的知识,不允许有创新的想法。因为学生“只背不懂”,这
就扼杀了大部分学生的创造力,把优秀的学生训练成了没有创新、理解,没有个人意识的
考试机器。

美国的教育也不是没有考试和背诵,但是背诵的大部分是可用来再创造新知识的工具(例
如A+B=B+A),借以锻炼学生自己的推理能力。美国教育更注重的是学“为什么” (为什么
三角形的面积是底乘高除以二?为什么二分之一是零点五?)虽然美国学生的九九乘法表
没有中国学生背的熟,但是他们更能够举一反三,更能够分析问题,更能够创新。

杨振宁先生曾说,中国的教育适合一般的人,美国的教育适合一流的人才。中国应该学习
美国教育成功的地方,综合中美教育的优点,用最适合中国的方式,教育所有的人才。

第五,被动和浮躁的学风
中国的学生大都是被动的,因为在家中、中小学总是有家长、老师告诉学生该怎么做。主
动地把握学习和知识才是中国未来主人翁该做的。有学生曾经问我,读大学四年最重要的
是什么?我对他说,不要以为读大学只是为了学习知识,因为知识每天都在改变。大学四
年学习的应该是“如何学习”,这才是不变的。学生若能举一反三,大学毕业后即可随时
学习新的技术。中国往往有大学生毕业过几年就“赶不上”技术的感觉。这就是因为他们
在读书是没有学习如何学习,而在毕业后又没有注重终身学习。

除了被动之外,中国的学生过去以有毅力和良好的基础知名。但是,最近几年,同学们见
到成功的例子(丁磊、杨志远等),也迫切地渴望成功。这渐渐形成了一种浮躁的风气,
讲究速成。对学习,同学们没有打好一辈子的基础,造成了将来成就的阻碍。对事业,同
学们不择手段的争取机会出国,忽略了他们的道德观。对创业,同学们缺乏了持久性的考
虑,只梦想侥幸发财。中国学生一贯的良好特色是他们的毅力和良好的基础。而今天的浮
躁风气,甚至有可能连这个特色也拱手让人。

第六,个人主义影响学生全面发展
以考试为中心导致个人竞争,破坏团队合作。如果现在我们从清华和麻省理工各选出10个
最好的学生进行软件编程比赛,假设是个人比赛,可能难分上下;但是,如果你要求两校
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那么清华肯定大败。

例如在成功的企业,最重视的是团队的合作。一个队伍成功了,才代表个人成功了。个人
的目标(和对个人的奖赏)是由团队的目标来定的。因此,美国学校的教育更注重团队精
神、表达能力、同理心(所谓“情商”)。软件的课程都有很大的分量是由学生组成团队
来完成的。美国的名校注重课外活动、表达能力,不公布名次。但是中国的教育更注重个
人主义、名次、竞争。竞争本身不是坏事,但是中国的教育鼓励“零和(zero sum)”的
竞争,你赢就是我输:

v 对学习,学生没有打好一辈子的基础,只靠死记硬背来争取名次,造成了对将来成就
事业的阻碍;

v 对事业,学生不择手段地争取机会出国,不愿意彼此帮助,甚至会搞破坏,忽略了他
们的道德观;

v 对创业,学生缺乏持久性的考虑,只梦想侥幸发财。

学校内的竞争,应该是鼓励学生去不断地超越自我,而不是单纯的去打败他人。并且在读
书时,老师应奖励与他人合作,帮助别人成功,建立良好的团队精神。但在中国的大学,
老师本身也欠缺团队精神,所以学校必须对老师也有同样的培养,他们才能以身作则。

见到这么多问题和这么多有潜力但是没有希望的学生,我曾有过冲动,考虑改行成为教授
,更直接地去帮助学生。我也曾写过一篇在光明日报发表的文章,“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
”,随信附上。

但是,一个教授只能够改变数百学生,一篇成功的文章只能够影响数千学生,而中国需要
改变未来数亿学生的命运。只有经过教育的彻底改革才能够给他们成才的机会,给中国成
为科技强国的机会。

希望这封信,对岚清总理有所帮助.若有需要开复帮助的地方,只要是能帮助中国的下一
代的事情,开复义不容辞.


以下是我的联络方式:



敬祝



安好!






李开复

加拿大华文网站共有100多个

据中新网报道,加拿大华文网站共有100多个,主要分为新闻、信息、论坛和专业四大类别。

第一类为提供新闻信息的综合性网站。其主要代表有:星岛网、世界新闻网、加国无忧、星网、加拿大华网、加拿大华人信息港、万维读者、龙在他乡、枫华园、多伦多信息港、多伦多在线、中加在线、多伦多生活等;第二类为提供加国各类生活常识的信息性网站。其主要代表有:蒙城华人、加西生活、卑诗华人、安省华人、温哥华天空、加拿大就业指南、佳华网、枫情网、生活在BC等;第三类为纯粹提供网上聊天和留言服务的论坛性网站。其主要代表为:温哥华阳光中文网、华枫论坛、卑诗阳光、相约加拿大、温哥华留言板等;第四类为提供财经、地产等服务的专业性网站。其主要代表为:环球财经、多伦多房地产、枫国安居、温哥华汽车在线、BC餐饮大全等。

Wednesday, August 10, 2005

教导男士如何结领结

http://web.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style&MsgID=570842